小麦丛矮病主要危害小麦,由北方禾谷花叶病毒引起。小麦、大麦等是病毒主要越冬寄主。套作麦田有利灰飞虱迁飞繁殖,发病重;冬麦早播发病重;邻近草坡、杂草丛生麦田病重;夏秋多雨、冬暖春寒年份发病重。
小麦丛矮病,染病植株上部叶片有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增多,植株矮缩,呈丛矮状。冬小麦播后20天即可显症,初症状心叶有黄白色相间断续的虚线条,后发展为不均匀黄绿条纹,分蘖明显增多。冬前染病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轻病株返青后分蘖继续增多,生长细弱,叶部仍有黄绿相间条纹,病株矮化。一般不能拔节和抽穗。冬前未显症和早春感病的植株在返青期和拔节期陆续显症,心叶有条纹,与冬前显症病株比,叶色较浓绿,茎秆稍粗壮,拔节后染病植株只有上部叶片显条纹,能抽穗的籽粒秕瘦。
小麦丛矮病毒不经汁液、种子和土壤传播,主要由灰飞虱传毒。灰飞虱吸食后,需要经一段循回期才能传毒。日均温26.7℃,平均10-15天,20℃时平均15.5天。1-2龄若虫易得毒,而成虫传毒能力强。短获毒期12小时,短传毒时间20分钟。获毒率及传毒率随吸食时间延长而提高。一旦获毒可终生带毒,但不经卵传递。病毒随带毒若虫且在其体内越冬。冬麦区灰飞虱秋季从带病毒的越夏寄主上大量迁飞至麦田为害,造成早播秋苗发病。越冬带毒若虫在杂草根际或土缝中越冬,是翌年毒源,次年迁回麦苗为害。小麦成熟后,灰飞虱迁飞至自生麦苗、水稻等禾本科植物上越夏。小麦、大麦等是病毒主要越冬寄主。套作麦田有利灰飞虱迁飞繁殖,发病重;冬麦早病重;邻近草坡、杂草丛生麦田病重;夏秋多雨、冬暖春寒年份发病重。
(1)杂草、消灭毒源。
(2)小麦平作,合理安排套作,避免与禾本科植物套作。
(3)精耕细作、消灭灰飞虱生存环境,压低毒源、虫源。适期连片播种,避免早播。麦田冬灌水保苗,减少灰飞虱越冬。小麦返青期早施肥水提高成穗率。
(4)药剂防治用种子量0.3%的60%甲拌磷拌种堆闷12小时,防效显著。出苗后喷药保护,包括田边杂草也要喷洒,压低虫源,可选用40%氧化乐果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或50%对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也可用25%扑虱灵(噻嗪酮、优乐得)可湿性粉剂750~1000倍液。小麦返青盛期也要及时防治灰飞虱,压低虫源。
一、小麦丛矮病症状及发生规律
小麦丛矮病是由灰飞虱传播引起的一种小麦病毒病,群众称为“坐坡病”。小麦发病后,轻者在小麦叶脉间出现断断续续短而细的黄白色条纹或淡黄色条纹。发病严重者,植株矮小,丛生,叶色变黄,叶片细弱呈针状,分蘖增多,大部分不能抽穗,致使小麦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近年来,小麦丛矮病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特别是公路、沟渠、林地及闲散地的麦田,灰飞虱很容易自邻田及四周迁入麦田为害。灰飞虱在小麦上侵染有两个高峰期,个是小麦播种出苗后,第二个是春季小麦返青后。
二、防治
首先要将小麦田四周,如临近道路、沟渠、林地和闲散地的麦田,要喷洒5—10米药剂保护带,重点防治灰飞虱。使用药剂,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克,加入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毫升,兑水30公斤,叶面喷洒,7—10天喷一次,连喷两次。如果每亩用永业生命素30毫升,与农药混用,可增强小麦抵抗力,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