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黏虫怎么治?

2014-04-19 09:14 3456.TV商机咨询

 小麦黏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冬季在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等沿海地区越冬,春、夏、秋季在我国长江中下游、黄淮海、华北、东北等主要麦区迁移危害。

小麦黏虫

 小麦黏虫为害特点 

 低龄时咬食叶肉,使叶片形成透明条纹状斑纹,3龄后沿叶缘啃食小麦叶片成缺刻,严重时将小麦吃成光秆,穗期可咬断穗子或咬食小枝梗,引起大量落粒。大发生时可在1-2天内吃光成片作物,造成严重损失。 

 小麦黏虫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7-20毫米,淡黄褐色或灰褐色,前翅中央前缘各有2个淡黄色圆斑,外侧圆斑后方有 1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1小黑点,顶角具1条伸向后缘的黑色斜纹。卵馒头形,单层成行排成卵块。幼虫6龄,体色变异大,腹足4对。高龄幼虫头部沿蜕裂线有 棕黑色八字纹,体背具各色纵条纹,背中线白色较细,两边为黑细线,亚背线红褐色,上下镶灰白色细条,气门线黄色,上下具白色带纹。蛹长19-23毫米,红 褐色。 

 小麦黏虫发病规律 

 黏虫是典型的迁飞性害虫,每年3月份至8月中旬顺气流由南往偏北方向迁飞,8月下旬至9月份又 随偏北气流南迁。国内由南到北每年依次发生8-2代。在我国东半部,北纬27度以南1年发生6-8代,以秋季危害晚稻世代和冬季危害小麦世代发生较多;北纬27-33度地区1年发生5-6代,以秋季危害晚稻世代发生较多;北纬33-36度地区1年发生4-5代,以春季危害小麦世代发生较多;北纬36-39 度地区1年发生3-4代,以秋季世代发生较多,危害麦、玉米、粟、稻等;北纬39度以北1年发生2-3代,以夏季世代发生较多,危害麦、粟、玉米、高粱及牧草等。在1月等温线0℃(北纬33度以北地区)不能越冬,每年由南方迁入;1月等温线0-8℃(北纬33-27度北半部)多以幼虫或蛹在稻茬、稻田埂、 稻草堆、菰丛、莲台、杂草等处越冬,南半部多以幼虫在麦田杂草地越冬,但数量较少;1月等温线8℃(约北纬27度以南)可终年繁殖,主要在小麦田越冬危害。 

 小麦黏虫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在成虫产卵盛期前选叶片完整、不霉烂的稻草8-10根扎成一小把,每亩30-50把,每隔5-7天更换一次(若草把经用药剂浸泡可减少换把次数),可显著减少田间虫口密度。幼虫发生期间放鸭啄食。  

 ②物理防治: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效果非常好。  

 ③防治:重发麦田,幼虫低龄期(2龄、3龄高峰期),选用25%天达灭幼脲3号悬浮剂2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或2.5%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的杀虫双水剂200-400倍液,按每亩加水30-45千克均匀喷雾。

 小麦粘虫在南方稻区,秋季主要危害晚稻,冬春季危害小麦;北方则主要危害小麦、玉米、谷子、高粱、青稞等,亦危害禾本科牧草。因此,小编提醒大家要做好防治措施。 

①农业防治:在成虫产卵盛期前选叶片完整、不霉烂的稻草8-10根扎成一小把,每亩30-

频振式杀虫灯 50把,每隔5-7天更换一次(若草把经用药剂浸泡可减少换把次数),可显著减少田间虫口密度。幼虫发生期间放鸭啄食。

②物理防治:用诱杀成虫,效果非常好。

一、虫源基数和质量。黏虫发生消长程度与虫源基数的关系非常密切。虫源基数大、质量高,生态环境适宜,则易导致大发生。

二、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往往是决定黏虫发生消长的主导因素,直接影响发育世代数、各生态发育速度、交配产卵以及各种行为习性。

三、食料条件。食料是黏虫发育过程中所必需的营养与水分等物质的来源。不同食料对黏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较大。

四、天敌。天敌是影响黏虫发生动态的重要生态因素之一。现已查明黏虫天敌有150种。隶属4纲8目29科。黄淮海一带麦田一代黏虫的天敌有80余种。天敌种类数量对抑制黏虫种群具有重要作用。

免费加群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uobao3456tv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