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穿孔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2015-06-13 10:17 3456.TV商机咨询

妩媚娇艳的樱花飘舞,人们把酒而坐,一边赏樱花,一边畅饮,多么美妙的场景。但是樱花也会有病害的时候。樱花穿孔褐斑病就是樱花常见病害之一。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樱花穿孔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樱花

樱花穿孔褐斑病的症状及病理变化:

该病主要发生在成长叶上。发病时从下部叶片向上逐渐蔓延,开始在叶面上长出针头大小的紫褐斑点,接着病斑扩大成同新圆状,3~5mm大小的褐色斑点,病斑边缘形成淡褐色离层。后病斑部脱落,叶上留下小孔,有时两三个病斑重合成不整齐形。在老病斑面上可形成多数灰黑色小粒状的分生孢子梗。

该病除危害樱花外,还危害桃、红叶李等蔷薇科花木。不仅影响观赏,而且可造成早期落叶,生长发育不良。该病的病原属于真菌的子囊菌类,以子囊壳在树上越冬,第2年子囊壳内形成子囊孢子,成熟后飞散传播,萌发侵然健叶。一般在6月间开始发病,八九月达发病盛期。

樱花

樱花穿孔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1、搜集并烧毁病叶,以消灭侵染源。加强养护管理,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2、自樱花初展叶开始,每隔7~10天用代森锌500倍液、甲基础托布津1000倍液,或等量式200倍波尔多液喷施一次,连续数次,以防发病。

以上就是小编介绍的樱花穿孔褐斑病的防治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樱花病害的资讯,请继续关注火爆农资招商网(3456.TV)。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整枝修剪,并注意剪掉病梢,及时清理病叶并烧毁,为植株创造干净的生长条件。

(2)、新梢萌发前,可喷洒3至5波美度石硫合剂,发病期可喷洒160倍波尔多液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至2000倍液,或15%代森锌600倍液至800倍液。

樱花褐斑病又称樱花褐斑穿孔病,该病是樱花叶部的一种重要病害。我国各地区樱花上发生普遍,南京、太原、天津、上海、成都、西安、苏州、济南、长沙、连云港、武汉、台湾等省市均有发生,其中武汉、成都、天津等市发病严重。樱花受害后,轻者在叶片上形成零星的褐斑,重者形成较多的穿孔褐斑,植物长势弱,景观差,还会导致秋季樱花树提前落叶,影响来年植物长势。该病还侵害樱桃、梅花、桃等核果类观赏树木。

一、危害症状

有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穿孔之分。但真菌性穿孔病发生更为普遍一些。

真菌病原为核果尾孢菌(Cercospora circumscissa Sacc.),隶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尾孢属真菌。有性型为樱桃球壳菌(Mycosphaerella cerasella Aderh.),隶属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座囊菌目、球腔菌属真菌。真菌性樱花褐斑穿孔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侵染新梢,多从树冠下部开始,逐渐向上扩展。发病初期叶正面散生针尖状的紫褐色小斑点,后扩展为圆形或近圆形,直径3-5毫米的病斑,褐斑边缘紫褐色,后期病斑上出现灰褐色霉点。斑缘产生分离层,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

而细菌引起的穿孔病则病斑开始呈水渍状圆形病斑,周围有淡黄色晕圈,病部无霉点,而潮湿时病斑上溢出污黄分泌物,干燥时病斑脱落形成穿孔。

二、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叶或梢部越冬,翌年产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从气孔侵入。每年6月始发病,8-9月病重。大风雨多的年份病重,夏季干旱、树势弱易发病。细菌性穿孔病在枝条溃疡内及病芽内越冬,翌年气温回升,细菌借助风雨、昆虫传播,从气孔或皮孔侵入,每年4月下旬开始,6-7月病重。

病菌以茵核或在植物残体上的菌丝渡过不良环境条件。菌核有很强的耐高低温能力,侵染、发病适温为21℃-32℃。发病盛期主要在夏季。当气温升至大约30℃,同时空气湿度很高(降雨、有露、吐水或潮湿天气等),且夜间温度高于20℃时、造成病害爆发。低洼潮湿、排水不良、田间郁闭、气候温度高,偏施氮肥,植株旺长,组织柔嫩,冻害,灌水不当等因素都极有利于病害的流行。

樱花穿孔性褐斑病:在5至6月时发生,叶出现紫褐色小点,后渐扩大成圆形,病斑部位干燥收缩后成为小孔、病菌多在病枝病叶上过冬,发育适温度为2 5℃至28℃,借风传播,在多雨季节有利于侵染发病,树势衰弱,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时,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整枝修剪,并注意剪掉病梢,及时清理病叶并烧毁,为植株创造干净的生长条件。

(2)、新梢萌发前,可喷洒3至5波美度石硫合剂,发病期可喷洒16 0倍波尔多液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至2000倍液,或15%代森锌600倍液至800倍液。

免费加群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uobao3456tv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