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纵卷叶螟一直是危害水稻生长的一种重要的病虫害,并且水稻稻纵卷叶螟危害性大、爆发范围广,所以做好水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工作是让水稻高产丰收的保障,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水稻稻纵卷叶螟危害特征和防治方法。
水稻稻纵卷叶螟危害特征
稻纵卷叶螟以幼虫吐丝纵卷叶片结成虫苞,幼虫躲在苞内取食上表皮及叶肉组织,留下表皮,形成白色条斑,受害重的稻田一片枯白,影响株高和抽穗,使千粒重降低,瘪谷率增加,导致严重减产。
随着夏天雨季的持续,“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不断迁入,当水稻陆续进入分蘖盛期,禾苗长势嫩绿,雨量充沛及湿润的田间小气候环境十分有利于稻纵卷叶螟滞留繁殖为害。
水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
防治适期:幼虫孵化盛期至低龄幼虫期为防治时期。
用药:选择渗透性好、有内吸传导及熏蒸作用的药剂。狠治一次分蘖危害代,穗期用药二次。田间保水3-5cm,3-4天。
注意事项
1、傍晚施药,施用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时,应保持一层田水。
2、如果防治失时,幼虫已达4龄以上,稻叶已现枯白时,可适当加大用药量和用水量。
3、施药前,用竹扫把扫动禾苗,使幼虫受惊外出,以提高防治效果。
4、实践证明,配上有机硅等农用助剂能显著提高防效。
5、配药时采用二次稀释,喷药时喷雾要均匀、细致、周到。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水稻稻纵卷叶螟危害特征和防治方法,看完上面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发现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危害很大,所以大家一定要及时做好水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工作。
:(1)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水稻生长健壮,以减轻受害。(2)人工释放赤眼蜂。在稻纵卷叶螟产卵始盛期至高峰期,分期分批放蜂,每亩每次放3—4万头,隔3天1次,连续放蜂3次。(3)掌握在幼虫1龄盛期或百丛有新束叶苞15个以上时,每亩5%阿维菌素(爱维丁)200毫升或15%阿维·毒死蜱(卷叶杀)200毫升或40%辛硫磷100—150克或30%乙酰甲胺磷150-225毫升对水30—50公斤喷雾。注意防治要及时,用药要准确,等到虫子卷叶后再防治,效果很差。
为害特点:以幼虫缀丝纵卷水稻叶片成虫苞,幼虫匿居其中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白色条斑,致水稻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造成减产。
形态特征:雌成蛾体长8—9mm,翅展17mm,体、翅黄溜色,前翅前缘暗褐色,外缘具暗褐色宽带,内横线、外横线斜贯翅面,中横线短,后翅也有2条横线,内横线短,不达后缘。雄蛾体稍小,色泽较鲜艳,前、后翅斑纹与雌蛾相近,但前翅前缘中央具1黑色眼状纹。卵长1mm,近椭圆形,扁平,中部稍隆起,表面具细网纹,初白色,后渐变浅黄色。幼虫5—7龄,多数5龄。末龄幼虫体长14—19mm,头褐色,体黄绿色至绿色,老熟时为桔红色,中、后胸背面具小黑圈8个,前排6个,后排2个,蛹长7—10mm,圆筒形,末端尖削,具钩刺8个,初浅黄色,后变红棕色至褐色。
生活习性:在再生稻、稻桩及湿润地段的李氏禾、双穗雀麦等禾本科杂草越冬。该虫有远距离迁飞习性,每年春季,成虫随季风由南向北而来,随气流下沉和雨水拖带降落下来,成为非越冬地区的初始虫源。秋季,成虫随季风回迁到南方进行繁殖,以幼虫和蛹越冬。在山东可残留少量虫源,每年5—7月成虫从南方大量迁来成为主要虫源,在稻田内发生4—5代,常年各代幼虫为害盛期:一代6月上中旬;二代7月上中旬;三代8月上中旬;四代在9月上中旬;五代在10月中旬。生产上1、5代虫量少,一般以2、3代发生为害重。成虫白天在稻田里栖息,遇惊即飞起,但飞不远,夜晚活动、交配,把卵产在稻叶的正面或背面,单粒居多,少数2—3粒串生在一起,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向嫩绿稻田产卵的习性,喜欢吸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和花蜜。卵期3—6天,幼虫期15—26天,共5龄,一龄幼虫不结苞;二龄时爬至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或近叶尖的叶缘,即“卷尖期”;三龄幼虫纵卷叶片,形成明显的束腰状虫苞,即“束叶期”;3龄后食量增加,虫苞膨大,进入4—5龄频繁转苞为害,被害虫苞呈枯白色,整个稻田白叶累累。幼虫活泼,剥开虫苞查虫时,迅速向后退缩或翻落地面。老熟幼虫多爬至稻丛基部,在无效分蘖的小叶或枯黄叶片上吐丝结成紧密的小苞,在苞内化蛹,蛹多在叶鞘处或位于株间或地表枯叶薄茧中。蛹期5—8氏,雌蛾产卵前期3—12天,雌蛾寿命5—17天,雄蛾4—16天。该虫喜温暖、高湿。气温22一28℃,相对湿度高于80%利于成虫卵巢发育、交配、产卵和卵的孵化及初孵幼虫的存活。为此,6—9月雨日多,湿度大利其发生,田间灌水过深,施氮肥偏晚或过多,引起水稻徒长,为害重。主要天敌有稻螟赤眼蜂,绒茧蜂等近百种。
防治方法:(1)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水稻生长健壮,以减轻受害。(2)人工释放赤眼蜂。在稻纵卷叶螟产卵始盛期至高峰期,分期分批放蜂,每亩每次放3—4万头,隔3天1次,连续放蜂3次。(3)掌握在幼虫1龄盛期或百丛有新束叶苞15个以上时,每亩5%阿维菌素(爱维丁)200毫升或15%阿维·毒死蜱(卷叶杀)200毫升或40%辛硫磷100—150克或30%乙酰甲胺磷150-225毫升对水30—50公斤喷雾。注意防治要及时,用药要准确,等到虫子卷叶后再防治,效果很差。
水稻稻纵卷叶螟又叫刮青虫、稻纵卷叶虫。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海南的全国各稻区。寄主主要为害水稻,有时为害小麦、甘蔗、粟、禾本科杂草。为害特点以幼虫缀丝纵卷水稻叶片成虫苞,幼虫匿居其中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白色条斑,致水稻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造成减产。
水稻稻纵卷叶螟形态特征:
雌成蛾体长8—9mm,翅展17mm,体、翅黄溜色,前翅前缘暗褐色,外缘具暗褐色宽带,内横线、外横线斜贯翅面,中横线短,后翅也有2条横线,内横线短,不达后缘。雄蛾体稍小,色泽较鲜艳,前、后翅斑纹与雌蛾相近,但前翅前缘中央具1黑色眼状纹。卵长1mm,近椭圆形,扁平,中部稍隆起,表面具细网纹,初白色,后渐变浅黄色。幼虫5—7龄,多数5龄。末龄幼虫体长14—19mm,头褐色,体黄绿色至绿色,老熟时为桔红色,中、后胸背面具小黑圈8个,前排6个,后排2个,蛹长7—10mm,圆筒形,末端尖削,具钩刺8个,初浅黄色,后变红棕色至褐色。
水稻稻纵卷叶螟生活习性:
在再生稻、稻桩及湿润地段的李氏禾、双穗雀麦等禾本科杂草越冬。该虫有远距离迁飞习性,每年春季,成虫随季风由南向北而来,随气流下沉和雨水拖带降落下来,成为非越冬地区的初始虫源。秋季,成虫随季风回迁到南方进行繁殖,以幼虫和蛹越冬。在山东可残留少量虫源,每年5—7月成虫从南方大量迁来成为主要虫源,在稻田内发生4—5代,常年各代幼虫为害盛期:一代6月上中旬;二代7月上中旬;三代8月上中旬;四代在9月上中旬;五代在10月中旬。生产上1、5代虫量少,一般以2、3代发生为害重。
成虫白天在稻田里栖息,遇惊即飞起,但飞不远,夜晚活动、交配,把卵产在稻叶的正面或背面,单粒居多,少数2—3粒串生在一起,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向嫩绿稻田产卵的习性,喜欢吸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和花蜜。卵期3—6天,幼虫期15—26天,共5龄,一龄幼虫不结苞;二龄时爬至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或近叶尖的叶缘,即“卷尖期”;三龄幼虫纵卷叶片,形成明显的束腰状虫苞,即“束叶期”;3龄后食量增加,虫苞膨大,进入4—5龄频繁转苞为害,被害虫苞呈枯白色,整个稻田白叶累累。幼虫活泼,剥开虫苞查虫时,迅速向后退缩或翻落地面。老熟幼虫多爬至稻丛基部,在无效分蘖的小叶或枯黄叶片上吐丝结成紧密的小苞,在苞内化蛹,蛹多在叶鞘处或位于株间或地表枯叶薄茧中。蛹期5—8氏,雌蛾产卵前期3—12天,雌蛾寿命5—17天,雄蛾4—16天。该虫喜温暖、高湿。气温22一28℃,相对湿度高于80%利于成虫卵巢发育、交配、产卵和卵的孵化及初孵幼虫的存活。为此,6—9月雨日多,湿度大利其发生,田间灌水过深,施氮肥偏晚或过多,引起水稻徒长,为害重。主要天敌有稻螟赤眼蜂,绒茧蜂等近百种。
水稻稻纵卷叶螟防治方法:
(1)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水稻生长健壮,以减轻受害。
(2)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
(3)科学管水,适当调节搁田时间,降低幼虫孵化期田间湿度,或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3天,杀死虫蛹。
(4)人工释放赤眼蜂。在稻纵卷叶螟产卵始盛期至高峰期,分期分批放蜂,每亩每次放3—4万头,隔3天1次,连续放蜂3次。卵期寄生天敌,如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幼虫期如纵卷叶螟绒茧蜂,捕食性天敌如蜘蛛、青蛙等,对纵卷叶螟都有很大控制作用。
(5)掌握在幼虫1龄盛期或百丛有新束叶苞15个以上时,每亩5%阿维菌素(爱维丁)200毫升或15%阿维·毒死蜱(卷叶杀)200毫升或40%辛硫磷100—150克或30%乙酰甲胺磷150-225毫升对水30—50公斤喷雾。注意防治要及时,用药要准确,等到虫子卷叶后再防治,效果很差。
农民的习惯是见虫打药,这是不准确的。当害虫发生量不足以造成大丧失(即防治指标)时,就不需要用药防治,当田间蛾量大时则下一代就要留意防治。发蛾顶峰后,对幼虫密度要进行田间调查,凡100蔸禾分蘖期有幼虫60头—70头、孕穗期有幼虫40头—50头时,均运用药防治。
中国农资网提醒您:防治稻纵卷叶螟通常采取药剂喷雾法,许多农民为了节俭劳力和时间,经常每667平方米的稻田只喷1桶水,固然用足了药量,但因为对水量少,喷雾不均匀,药液不到位,防治效果差,且易造成药害和农药中毒景象。据经验:每667平方米稻田的用药要对足60公斤程度均喷雾,能力收到应有效果。目前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比较好的药剂及每667平方米用量为18%杀虫双水剂500克加20%磷乳油100克—15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