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发生与防治技术

2015-10-10 09:28 3456.TV商机咨询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各个生长期间都有可能出现的一种病害,那小麦白粉病应该怎么防治呢?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防治技术。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防治技术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防治技术

小麦白粉病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部初出现白色霉点,以后逐渐扩大成白色霉斑,病斑近圆形或长椭圆形,发病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形成一大片白色至灰色的霉层。一般叶片正面的病斑比叶片背面的多,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被害重。发病重时,整个植株从下到上均为灰白色的霉层覆盖。

一 、小麦白粉病症状:主要为害叶片,病情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杆和穗部。从幼苗至成株期皆可发生。病斑部位初期长出丝状白色霉点,以后表面覆盖的霉层逐渐加厚,似绒毛状,颜色由白色逐渐变为灰色,为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散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有性进代,闭囊壳。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防治技术

二、小麦白粉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小麦白粉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特别是4月份雨量较多的年份,田间湿度大,5月上旬阴雨连绵极易造成小麦白粉病流行,如果又碰上小麦生长后期雨量偏多分布均匀,温度又偏低,将延长白粉病的流行期,加重病情。

三、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应在未发病时进行预防,或发病初期,用药剂防治效果较为理想。可结合防治小麦吸浆虫、麦蚜,每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10克,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100克,或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对水30~50公斤喷雾防治,喷雾时注意打透植株下部叶片。注意用水量较为关键,同剂量、同一药剂用水量不少于30公斤,防治效果明显,时隔7~10天再喷一次,以增强防治效果。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防治技术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防治技术,小麦白粉病对于小麦的危害很大,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好管理工作和预防措施,希望小编的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症状:主要为害叶片,病情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杆和穗部。从幼苗至成株期皆可发生。病斑部位初期长出丝状白色霉点,以后表面覆盖的霉层逐渐加厚,似绒毛状,颜色由白色逐渐变为灰色,为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散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有性进代,闭囊壳。

二、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小麦白粉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特别是4月份雨量较多的年份,田间湿度大,5月上旬阴雨连绵极易造成小麦白粉病流行,如果又碰上小麦生长后期雨量偏多分布均匀,温度又偏低,将延长白粉病的流行期,加重病情。

三、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应在未发病时进行预防,或发病初期,用药剂防治效果较为理想。可结合防治小麦吸浆虫、麦蚜,每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10克,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100克,或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对水30~50公斤喷雾防治,喷雾时注意打透植株下部叶片。注意用水量较为关键,同剂量、同一药剂用水量不少于30公斤,防治效果明显,时隔7~10天再喷一次,以增强防治效果。

小麦白粉病在小麦各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发生。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部初出现白色霉点,以后逐渐扩大成白色霉斑,病斑近圆形或长椭圆形,发病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形成一大片白色至灰色的霉层。一般叶片正面的病斑比叶片背面的多,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被害重。发病重时,整个植株从下到上均为灰白色的霉层覆盖。

一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病情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杆和穗部。从幼苗至成株期皆可发生。病斑部位初期长出丝状白色霉点,以后表面覆盖的霉层逐渐加厚,似绒毛状,颜色由白色逐渐变为灰色,为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散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有性进代,闭囊壳。

二、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小麦白粉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特别是4月份雨量较多的年份,田间湿度大,5月上旬阴雨连绵极易造成小麦白粉病流行,如果又碰上小麦生长后期雨量偏多分布均匀,温度又偏低,将延长白粉病的流行期,加重病情。

三、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应在未发病时进行预防,或发病初期,用药剂防治效果较为理想。可结合防治小麦吸浆虫、麦蚜,每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10克,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100克,或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对水30~50公斤喷雾防治,喷雾时注意打透植株下部叶片。注意用水量较为关键,同剂量、同一药剂用水量不少于30公斤,防治效果明显,时隔7~10天再喷一次,以增强防治效果。

1发生症状

小麦白粉病可侵害小麦地上部分各个生殖器官,主要侵害对象为叶片和叶艄,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其表征一般叶片正面的病斑比叶片背面的多,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被害重。

发病初期,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1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即为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发病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形成一大片白色至灰色的霉层。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分,甚至全部,霉层厚度可达2mm左右,并逐渐呈粉状。发病重时,整个植株从下到上均被灰白色的霉层覆盖,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色,上生黑色颗粒,为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散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

2发生因素

2.1地势与温度

低洼的麦田由于湿度较大,加之受气温的影响,在温度达15~20℃时极易发生,加之4月田间肥水管理条件力度加大,为病菌创造了良好的温湿条件[1]。如在我场内同一区域的2块麦田,品种相同,栽培与技术管理基本相同,地势相对高的麦田发病率34%,病情指数9%,而地势相对低的麦田发病率达67%,病情指数达21%。

2.2施肥

由于农民没有科学施肥,导致施肥不当诱发病情。如在我场内小麦追肥试验田,经观察:未追肥的病害轻,只施拔节肥未施返青肥的病害稍重,只施返青肥未施拔节肥的发生重,既施返青肥又施拔节肥的发生重[2]。但是,施肥不足,管理不善,田间杂草多的麦田,发病也重。

2.3耕作

播期不当,进入10月以来,气温较以前年份普遍升高2~3℃,而职工根据个人经验,秋收后立即进行种植,由于气温高导致小麦旺长,有的早播麦田出现在小麦春节前拔节现象,造成麦田内通风条件不好,加之小麦连年种植,没有进行耕地深翻,使得往年的病叶、病秆留在田内,成为翌年的传染源。

2.4光照

凡是田间群体过大(或因管理不善,杂草丛生超过麦苗)、通风透气差的田块发病较重。同一块田,往往田边轻于中间,生长在路边的行道树下的发病明显加重。如我场内的麦田,树下的病叶率达68%,严重率达23%,而不在树下的病叶率仅41%,严重率为8%。

2.5品种

品种之间的发病程度也有差异,同样的条件,同样的管理,抗性强的品种,发病较轻,由于单一品种的长期种植,使得品种抗性降低,即出现新的生理小种,致病性增强,使原抗性强的品种也易感染。

2.6气候

受天气条件影响较大,春季2―3月雨量较多的年份,病害即会流行。如果又碰上小麦生长后期雨量偏多分布均匀,温度又偏低,将延长白粉病的流行期,加重病情。

2.7防治措施不到位

一是预防措施不到位,由于以前的年份该病发生轻或零星发生,农民一般不防治,等到发现症状时才给予防治,而白粉病发生传播速度极快,从而错过了的防治期[3]。二是喷药不到位,白粉病是从下部发生,逐渐向上部扩展,而施药是从上部开始喷施,加之药液量达不到病菌表面,防治效果不理想。

3传播途径

白粉病病菌在冬季以分生孢子和潜育菌丝体形态在寄主组织越冬,第2年春天当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菌丝体再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危害,其适宜温度为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特别是4月雨量较多的年份,田间湿度大,5月上旬阴雨连绵极易造成小麦白粉病流行。

4防治对策

4.1农业防治

一是实行机播机种,开好排沟,以利于通风透光,排水灌溉,小麦不易受涝;二是合理施肥是组织合理群体、培育抗病植株的关键。要求氮磷钾比例适当,后期追肥不宜过猛。三是选用抗病丰产品种,目前应以选育成株期具有抗病性的品种为主,如陕农17,适当搭配其他品种,可有效抑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四是麦收后及时铲除各种场合的自生小麦,消灭初期侵染源。

4.2化学防治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应在未发病时进行预防,用药剂防治效果较为理想。可结合防治小麦吸浆虫、麦蚜,用粉锈宁有效成分105~150g/hm2,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00~1500g/hm2,或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0~450g/hm2,对水450~750kg/hm2喷雾防治,喷雾时注意喷透植株下部叶片。

在发病初期,病害迅速扩展时,连续喷药防治可以起到明显抑制病害蔓延作用[4-6]。可用50%退菌特可湿剂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800~1000倍液喷防,效果都很好。

当病叶率达到15%时或病情指数达5%~8%时,用粉锈宁喷雾防治,选用15%粉锈宁1200~1500g/hm2,或12.5%禾果利450~675g/hm2,对水750~900kg/hm2进行均匀喷雾。隔7~10d再喷1次,以增强防治效果。

免费加群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uobao3456tv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