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发生范围广、危害大的病害,那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和危害症状有哪些呢?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全蚀病是小麦上的毁灭性病害,引起植株成簇或大片枯死,降低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一、小麦全蚀病发病时期
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快成熟时病株症状为明显,表现点片麦芒回麦穗发白。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根和地下茎,使之变黑腐烂,地上表现病苗基部叶片发黄,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病苗返青推迟,矮小稀疏,根部变黑加重。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这是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腐病的典型症状。
重病株地上部明显矮化,发病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由于茎基部发病,植株早枯形成“白穗”。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分布,严重时全田植株枯死。在潮湿情况下,小麦近成熟时在病株基部叶鞘内侧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即病原菌的子囊壳。但在干旱条件下,病株基部“黑脚”症状不明显,也不产生子囊壳。
二、小麦全蚀病发病条件
耕作措施:小麦-玉米-小麦连作有利于土壤中病原菌积累,病害逐年加重,合理耕作能减轻发病,但轮作不当则不一定减轻发病。实施免耕或少耕,降低土壤的通气性,能减轻发病。早播较适期迟播发病重。
土壤性质及温湿度:沙土保肥水能力差,利于发病。黏重土壤,病害较轻。偏碱性土壤发病重于中性或偏酸土壤。冬麦区冬季温暖、晚秋早春多雨发病重。水浇地比旱地发病重。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田间病残体的腐熟,降低菌量,能减轻冬麦发病。
品种抗病性:目前国内外均缺乏抗全蚀病的品种,小麦属和大麦属也缺乏可利用的抗源,仅在感病程度上有差异。
三、小麦全蚀病病害控制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充分利用生物、化学的防治手段达到保护无病区,控制初发病区,治理老病区的目的。
1.保护无病区 无病区严禁从病区调运种子,不用病区麦秸作包装材料外运。从病区调进种子要严格检验,播前用0.1%甲基硫菌灵浸种10分钟,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2.合理轮作 重病区轮作倒茬可控制全蚀病危害,零星病区轮作可延缓病害扩展蔓延。轮作应因地制宜,坚持1-2年与非寄主作物轮作一次,如花生、烟草、蕃茄、甜菜、蓖麻、绿肥等。
3.平衡施肥 增施有机底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公顷施用腐熟有机肥10万kg左右。无机肥施用应注意氮、磷、钾的配比,土壤磷达0.06%、全氮含量0.07%、有机质含量1%以上,全蚀病发展缓慢;磷含量低于0.01%发病重。
4.生物防治 对全蚀病衰退的麦田或即将衰退的麦田,要推行小麦两作或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以维持土壤颉抗菌的防病作用。美国用荧光假单胞菌防治全蚀病,大田增产30%,但效果不够稳定。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发的生防菌,山东农科院开发的生防菌剂“蚀敌”、“消蚀灵”均有防效。
5.药剂防治 用12%三唑醇WP按种子重量0.02-0.03%拌种(a.i),防病效果均好。2.5%适乐时种衣剂按1:1000包衣处理,对小麦全蚀病有一定防效。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小麦全蚀病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看完上面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对于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小编的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防治措施:
1、更换种子并按配方进行药剂处理。方法:把种子过筛,按50公斤种子加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硫磷150-200混配3%敌萎丹250毫升加25%适乐时50毫升,或12.5%全蚀净100毫升或2%立克锈100毫升,闷4小时即可,可兼治地下害虫。
2、搞好土壤药剂处理。造墒后,亩用15%多菌灵可湿性粉3公斤,或粉锈宁和多菌灵各1公斤,均匀喷洒到地表,或混合细砂均匀撒施,然后旋耕整地,防效均在90%以上。
3、病田区进行耕作和播种时,必须单机作业,如到非疫区作业,必须在出病田前把犁耙、盖、播种机等能能携带土的部分用水清洗干净,防止病菌的扩散传播。
4、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倒茬。病田与棉花、蔬菜倒茬2-3年,可解决病田发病,减少和控制该病的传播,消灭传播源,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5、适期晚播。适期晚播对该病发生不利。一般可推迟到10月10日后播种,能减轻该病的发生。
6、搞好春秋季药剂防治:在拌种的基础上,小麦播种后3叶期一般是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和春季小麦返青期一般是3月上中旬,用20%粉锈宁亩30-50毫升兑水25-30公斤喷雾。
一、轮作换茬重病区轮作换茬可控制小麦全蚀病危害,可采用小麦、棉花、甘薯轮作。
二、及早拔除病株,在病株才开始死亡时及时拔除,将病株带出田外,不要用作积肥。
三、药剂防治,播种前用20%粉锈宁乳剂50毫升兑水6斤,拌100斤麦种,可防治苗期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