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识别及防治措施

2015-12-11 18:49 3456.TV商机咨询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在小麦苗期侵染后,表现为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下面为大家介绍小麦全蚀病识别及防治措施的相关内容。

小麦全蚀病防治应采取以下措施:

小麦全蚀病防治

(1)选种抗病品种。

(2)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可与甘薯、棉花、绿肥、大蒜、油菜等 非寄主作物轮作。

(3)深翻倒土,精细整地,合理施肥:小麦播种前,将土壤深翻40cm,以减少土表层菌源量,并结合增施无病菌的有机肥和磷肥(有机肥:3-4m2/亩;过磷酸钙:50kg/亩);冬麦返青拔节期适时中耕,促进根系发育,加强水肥管理;病场土、病麦糠、病麦秸和病麦茬等都不能用于沤肥,如需要时必须进行高温沤制。

小麦全蚀病防治

(4)药剂防治:一是播种前药剂拌种,目前有效药剂有苯醚甲环唑(敌萎丹)、咯菌腈(适乐时)、硅噻菌胺(全蚀净)、烯唑醇、戊唑醇等。二是土壤处理。播种造墒前选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硫菌灵2~3公斤加细土20~30公斤均匀撒于地表然后旋耕或多菌灵和粉锈宁各1公斤混合物撒于地表旋耕。三是春季发病麦田药剂喷灌根部。

以上就是关于小麦全蚀病识别及防治措施全部内容,希望对种植小麦的朋友有所帮助,做到适合的防治及预防。

种植管理

禁止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

对怀疑带病种子用51—54℃温水浸种10分钟或用有效成分0.15托布津药液浸种10分钟。病区要严格控制种子外调,新的轻病区及时采取扑灭性措施,消灭发病中心,对地块实行三年以上的禁种。水旱轮作,病菌易失去生活力。粪肥必须高温发酵后施用。要多施基肥,发挥有机肥的防病作用。选用农艺性状好的耐病良种。

轮作倒茬

实行稻麦轮作或与棉花、烟草、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也可改种大豆、油菜、马铃薯等,可明显降低发病

种植耐病品种

如烟农15号、济南13号、济宁3号等

增施腐熟有机肥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加土壤根际微一态拮抗作用

药剂防治

提倡用种子重量0.2%的2%立克秀拌种,防效90%左右。严重地块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华丹)80毫升,兑水100-150ml,拌20-25斤麦种,晾干后即可播种也可贮藏再播种。

小麦播种后20—30天,每6672使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g对水60L,顺垄喷洒,翌年返青期再喷一次,可有效控制全蚀病为害,并可兼治白粉病和锈病。在上麦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与地下害虫混合发生的地区或田块,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ml或50%辛硫磷乳油100ml,加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50ml后,对水2—3kg,拌麦种50kg,拌后堆闷2—3小时,然后中。

可有效防治上述病害,兼治地下害虫。小麦白粉病、根腐病、地下害虫及田鼠混合发生的地区或田块,用75%的3911乳油150ml,加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20ml,对水2—3kg,拌麦种50kg,可有效地防治根腐病、白粉病,兼治地下害虫。

提倡施用多得稀土纯营养剂,每6672用50g,对水20—30L于生长期或孕穗期开始喷洒,隔10—15天一次,连续喷2—3次。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在小麦苗期侵染后,表现为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出苗后20—30天是小麦全蚀病病原菌是侵染病高峰期。

小麦全蚀病防治应采取以下措施:(1)选种抗病品种。(2)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可与甘薯、棉花、绿肥、大蒜、油菜等非寄主作物轮作。(3)深翻倒土,精细整地,合理施肥:小麦播种前,将土壤深翻40cm,以减少土表层菌源量,并结合增施无病菌的有机肥和磷肥(有机肥:3-4m2/亩;过磷酸钙:50kg/亩);冬麦返青拔节期适时中耕,促进根系发育,加强水肥管理;病场土、病麦糠、病麦秸和病麦茬等都不能用于沤肥,如需要时必须进行高温沤制。(4)药剂防治:一是播种前药剂拌种,目前有效药剂有苯醚甲环唑(敌萎丹)、咯菌腈(适乐时)、硅噻菌胺(全蚀净)、烯唑醇、戊唑醇等结合新高脂膜。二是土壤处理。播种造墒前选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硫菌灵2~3公斤加细土20~30公斤均匀撒于地表然后旋耕或多菌灵和粉锈宁各1公斤混合物撒于地表旋耕。三是春季发病麦田药剂喷灌根部。

小麦全蚀病在我国被列为检疫性病害,目前生产上推荐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农业措施:1.搞好种子检疫,严保无病区,防止带病菌种子传入无病区,2.封闭扑灭零星发病区,对零星初发地块发病中心的根茬全部拔起并烧毁,并进行药剂处理。3.增施有机肥、磷钾肥、中微量元素肥料(硼肥、锌肥、钼肥等),可提高抗病能力。4.轮作倒茬,适时晚播,可减轻病害发生。

化学药剂防治:常用的药剂有三唑类、福美类杀菌剂(三唑酮、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已唑醇、福美双等)。施法有:药剂拌种、土壤处理,田间喷雾或灌根,应用以上方式确实能减轻小麦全蚀病的危害,但是现在化学药剂防治的药剂成本高,一般亩成本为70~80元以上,同时多年使用以上药剂,病菌已经产生抗性,防效很低,同时使用上述药剂用量不容易掌握,超过剂量后极易影响到种子发芽率、分蘖和根系生长,终影响产量,因此难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农民朋友亟需一种简便易行成本较低的防治办法来防治全蚀病。


一、识别:在土壤比较湿润的地块和地区,全蚀病的基本症状主要体现在抽穗灌浆期成片的白穗和黑脚。但干旱的地块,病菌的菌丝不能在根的表皮上侵染蔓延,没有黑脚的症状,只有零散出现白穗。

二、发生:全蚀病病原菌属于真菌中的子囊菌,长期随着带菌的小麦根或茎存活在土壤中,是土壤习居菌,土壤温度在12~18℃的时候,利于病菌的活动和侵染。当小麦萌发出苗后,病菌的菌丝一旦和小麦的根接触,就会从根毛侵入,并逐渐移动到根的皮层和维管束,破坏导管和筛管,使小麦根系吸收到的水分和矿质元素在导管内的输送,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营养在筛管内的输送,不能正常进行,小麦生长受到抑制,但在冬前因为温度逐渐下降,病菌对小麦的侵害一般不会在外观上有明显的表现。春季返青后,已经侵入根系的病菌也随着温度的回升开始恢复活动,逐渐向上蔓延到小麦的茎基部,破坏茎内导管和筛管,在小麦抽穗后的破坏程度达到高峰,使处于灌浆期间急需水分和光合有机物质传导输送的小麦,受到致命的性的损害,呈现出白穗症状。

三、防治:目前对全蚀病的防治措施中有效的是化学药剂种子处理,其次有微生物菌剂拌种和土壤处理。

1、化学药剂种子处理:生产实践表明,硅噻菌胺的药效。三唑类中的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也有一定效果。理论上,嘧菌酯、吡唑醚菌酯也有防效,但目前缺少生产应用经验。

建议:全蚀病发生严重的麦田,用硅噻菌胺包衣拌种,返青后喷淋1~2遍苯醚甲环唑杀菌剂加腐殖酸或海藻酸等促进小麦生根的调节剂或微肥。

2、生物菌制剂应用:国内已经有用于防控全蚀病的荧光假单胞杆菌(DAPG)制剂的登记和推广应用,它和微量元素配合对小麦种子拌种处理并在返青后喷淋使用以后,也可以有效防控全蚀病。


免费加群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uobao3456tv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