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目前我国病虫防治用药量多的作物,因此,推进水稻科学减量用药尤为重要。改变过去粗放的防治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科学用药防控水平。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下水稻种植如何用药事半功倍。
水稻种植如何用药事半功倍
提高水稻病虫科学防控水平,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抓好绿色防控。
抓好品种及栽培防病的农艺措施,土壤及种苗处理,种子药剂处理及秧苗期防治,特别是水稻统一育秧田地防治,搞好“送嫁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集成配套推广应用一批实用技术。包括生态调控、灯光诱杀、信息迷向、气味趋避及生物农药等技术及产品应用,在南方有条件的水稻积极提倡稻田养鸭、养蟹,推广生物农药等环境友好型技术。同时积极推广应用水稻作物全程解决方案,可减少施药次数2~3次。
实施组合用药。
通过开展试验示范,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药剂的用药时间、使用剂量等用药组合模式,以降低用药成本,减少农药使用量。
积极推广减量用药。
采用适宜的施法和时间,选择高效环保的农药品种,提高病虫防治效果,延缓水稻病虫害抗药性发展,减少单位面积防治成本。
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
专业化统防统治是解决一家一户防病治虫难、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污染的有效途径,也是控制高毒农药使用、减少施药人员中毒的有效措施,尤其适于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要大力提倡、推广各类专业化防治组织积极开展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保障防治效果,降低生产成本。
推广高效药械和先进喷洒技术。
水稻生长中后期,株叶茂盛,可选用背负式机动喷雾器、高效宽幅远程机动喷雾器喷洒,这类喷雾器雾滴穿透性好,可直达植株中下部,对稻飞虱防控效果好,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另外,作业时采用较低的作业速度,小流量喷头,实行低容量喷洒,提高农药利用率。
添加助剂。
水稻叶片表面蜡质层厚,叶片属于天然超疏水性生物表面,水滴在稻叶表面接触角大,不易湿润持留。喷洒农药时可在药剂中添加有机硅助剂,提高药液在作物表面的附着和扩散铺展能力,提高农药利用率和防治效果。
积极推广后期穗部用药。
水稻生长后期常发生稻瘟病、稻曲病、叶鞘腐败病等病害,影响产量和质量,可大力推广使百克、爱苗、拿敌稳等杀菌剂,防治好水稻后期病害,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
以上本文介绍的就是关于水稻种植如何用药事半功倍的详细情况,感谢大家的查阅和支持。
由于水稻病虫重发、频发,复配制剂特别是高效农药的复配品种太多、太乱,一家一户的种植体制等原因,致使农民盲目、乱用农药严重。一批新产品如稻腾、康宽、吡蚜酮、拿敌稳等相继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这些药剂作用机理新颖、防效高、持效期长,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用药模式和习惯,引导农民有节制地、科学合理使用这些新药剂。
同时,水稻田是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应充分发挥稻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作用,保护好农田生态系统。慎重使用农药要掌握几个基本原则:
注重生态调控。
水稻光合作用强,具有良好的自身修复能力,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修复作用。同时切实保护好稻田天敌,发挥其自然控制作用,严格按照防治指标施药
合理用药。
根据农药的作用机理,选择适宜的防治时期施用。如杀虫作用慢、持效期长、对稻飞虱若虫效果好,但对成虫效果差的噻嗪酮宜在稻飞虱主害代的上一代低龄若虫期使用,以压低稻飞虱主害代的种群数量,减轻防治压力;而内吸活性高、持效期长、对成虫和若虫均有效的吡蚜酮,则宜在当地稻飞虱主害代使用。
交替用药。
按作用机理实施药剂分类,上、下代之间或前、后两次用药之间选用无交互抗性或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交替轮换使用,避免连续单一使用某种药剂,延缓抗性的发展。如防治稻褐飞虱可以选用吡蚜酮、烯啶虫胺、毒死蜱等;防治稻纵卷叶螟可以选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茚虫威、呋喃虫酰肼、氟啶脲等;防治稻瘟病可以选用三环唑、稻瘟灵、春雷霉素等药剂。
限制用药。
为延缓病虫害抗药性发展,对新颖、高效的药剂品种实施限制用药的原则(即一个生长期内限制使用次数)。如鱼尼丁受体的激活剂氯虫苯甲酰胺主要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主害代,建议每生长季限制使用1次;吡啶甲亚胺杂环类杀虫剂吡蚜酮主要用于防治稻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的主害代,建议水稻每生长季限制使用1~2次(一种飞虱只用1次)。
暂停用药。
对病虫已产生高抗性的药剂和具有交互抗性的药剂必须暂停使用。如稻褐飞虱对吡虫啉已产生极高水平抗性,因此不宜用吡虫啉防治稻褐飞虱;浙江、江苏、湖南二化螟对杀虫单、三唑磷产生高至极高水平抗性的地区,暂停使用三唑磷、杀虫单防控二化螟。
用药。
稻田是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天敌种类多,对害虫有良好的控制作用。要使用选择性农药,禁止使用敌杀死等对稻田天敌毒性大的农药品种,防止杀伤天敌及引发害虫再猖獗。
1
水稻病虫害发生日益加重
近年来,我国水稻病虫害发生范围不断扩大,重发生频率升高,过去次要的或新的病虫害危害逐年加重。究其原因,气候变化、水稻品种布局、免耕和机械收割、种植结构与肥水管理、抗药性是几大原因。
,是近年来高温、高湿天气增多,有利于病虫害发生、流行,特别有利于病虫害向高纬度地区推移。第二,目前杂交稻大面积推广种植,缺少优良的抗病、抗虫品种,也有利于多种重要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流行。第三,免耕方式提高了越冬虫源的存活率,机械收割留置田间的稻桩较高,增加了螟虫类钻蛀性害虫及灰飞虱等越冬虫源基数。第四,密植、高肥尤其是偏施氮肥等高产栽培措施、一家一户承包制及种植多样化,造成播栽时期和品种不一,形成大量桥梁田等,有利于病虫害的传播发生。此外,病虫害对主治药剂暴发抗性,也会引起这种病虫害的暴发。
2
科学用药贵在“有节制”
由于水稻病虫害重发、频发,复配制剂特别是高效农药的复配品种太多、太乱,一家一户的种植体制等原因,农民盲目、乱用农药严重。一批新产品如重螟、新一代六夫丁、重武器之稻飞虱、蜂鸟等相继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这些药剂作用机理新颖、防效高、持效期长,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用药模式和习惯,有节制地、科学合理使用这些新药剂。
慎重使用农药要掌握几个基本原则:
注重生态调控。水稻光合作用强,具有良好的自身修复能力,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修复作用。同时,水稻田是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应切实保护好稻田天敌,发挥其自然控制作用,严格按照防治指标施药。
合理用药。根据农药的作用机理,选择适宜的防治时期施用。如杀虫作用慢、持效期长、对稻飞虱若虫效果好,但对成虫效果差的噻嗪酮宜在稻飞虱主害代的上一代低龄若虫期使用,以压低稻飞虱主害代的种群数量,减轻防治压力;而内吸活性高、持效期长、对成虫和若虫均有效的烯啶吡蚜酮(重武器之稻飞虱),则宜在当地稻飞虱主害代使用。
交替用药。按作用机理实施药剂分类,上、下代之间或前、后两次用药之间选用无交互抗性或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交替轮换使用,避免连续单一使用某种药剂,延缓抗性的发展。如防治稻褐飞虱可以选用吡蚜酮、烯啶虫胺、毒死蜱等;防治稻纵卷叶螟可以选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茚虫威、虫酰肼等;防治稻瘟病可以选用三环唑、稻瘟灵、噻呋酰胺、春雷霉素等药剂。
限制用药。为延缓病虫害抗药性发展,对新颖、高效的药剂品种实施限制用药的原则(即一个生长期内限制使用次数)。如鱼尼丁受体的激活剂氯虫苯甲酰胺主要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主害代,建议每生长季限制使用1次;吡啶甲亚胺杂环类杀虫剂吡蚜酮主(重武器之稻飞虱)要用于防治稻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的主害代,建议水稻每生长季限制使用1~2次(一种飞虱只用1次)。
暂停用药。对病虫已产生高抗性的药剂和具有交互抗性的药剂必须暂停使用。如稻褐飞虱对吡虫啉已产生极高水平抗性,因此不宜用吡虫啉防治稻褐飞虱。
3
掌握关键技术事半功倍
抓好绿色防控。抓好品种及栽培防病的农艺措施,土壤及种苗处理,种子药剂处理及秧苗期防治,特别是水稻统一育秧田地防治,搞好“送嫁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集成配套推广应用一批实用技术,包括生态调控、灯光诱杀、信息迷向、气味趋避及生物农药等技术及产品应用,在有条件的水稻提倡稻田养鸭、养蟹,推广生物农药等环境友好型技术。同时积极推广应用水稻作物全程解决方案,可减少施药次数2~3次。
实施组合用药。通过开展试验示范,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药剂的用药时间、使用剂量等用药组合模式,以降低用药成本,减少农药使用量。
积极推广减量用药。采用适宜的施法和时间,选择高效环保的农药品种,提高病虫防治效果,延缓水稻病虫害抗药性发展,减少单位面积防治成本。
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专业化统防统治是解决一家一户防病治虫难、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污染的有效途径,也是控制高毒农药使用、减少施药人员中毒的有效措施,尤其适于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要大力提倡、推广各类专业化防治组织积极开展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保障防治效果,降低生产成本。
推广高效药械和先进喷洒技术。水稻生长中后期株叶茂盛,可选用背负式机动喷雾器、高效宽幅远程机动喷雾器喷洒,这类喷雾器雾滴穿透性好,可直达植株中下部,对稻飞虱防控效果好,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另外,作业时采用较低的作业速度,小流量喷头,实行低容量喷洒,提高农药利用率。
添加助剂。水稻叶片表面蜡质层厚,叶片属于天然超疏水性生物表面,水滴在稻叶表面接触角大,不易湿润持留。喷洒农药时可在药剂中添加有机硅助剂,提高药液在作物表面的附着和扩散铺展能力,提高农药利用率和防治效果。
积极推广后期穗部用药。水稻生长后期常发生稻瘟病、稻曲病、叶鞘腐败病等病害,影响产量和质量,可大力推广使百克、爱苗、拿敌稳、傻大夫等杀菌剂,防治好水稻后期病害,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