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飞虱怎防治防治效果好

2018-04-11 09:53 3456.TV商机咨询

稻飞虱是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持续重发,且发生期提早,一般田块减产10—30%,少数严重失防田块减产超过50%,甚至绝收,严重制约了水稻生产的发展。因此做好稻飞虱的综合防治,对粮食生产意义重大。

稻飞虱形态特征

稻飞虱形态特征

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长翅型成虫体长4~5毫米,灰黄色,头顶较狭,突出在复眼前方,颜面部有3条凸起纵脊,脊色淡,沟色深,黑白分明,胸背小盾板中央长有一五角形的白色或蓝白色斑,雌虫的两侧为暗褐色或灰褐色,而雄虫则为黑色,并在前端相连,翅半透明,两翅会合线中央有一黑斑;短翅型雌虫体长约4毫米,灰黄色至淡黄色、翅短,仅及腹部的—半。卵尖辣椒形,细瘦,微弯曲,长约0.8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并出现2个红色眼点。卵产于叶鞘叫中肋等处组织中,卵粒单行排列成块,卵帽不外露。若虫近梭形长约2.7毫米,初孵时乳白色,有灰斑,后呈淡黄色,体背有灰褐色或灰青色斑纹。

水稻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

稻飞虱具有刺吸式口器,通过口器吸食水稻的汁液,从而干扰植株光合产物的正常分配,使得输送到根系的营养物质减少,从而打乱根系的正常生理活动,加速叶片的衰老。稻飞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直接刺吸危害

稻飞虱的成虫及若虫都群集在稻丛的基部,通过口器刺吸茎叶的汁液,消耗植株储备的养分,使得营养累积不足,谷粒不饱满,秕谷率增加。同时,害虫分泌的凝固性唾液还能形成口针鞘,阻碍稻株体内的输导组织活动。引起稻叶失水发黄,稻株下部变黑腐烂发臭、瘫痪倒伏、落塘枯死,称为“冒穿”“穿顶”。

2.2 产卵危害

飞虱一般将卵产在水稻植株体内,产卵的时候成虫将水稻茎叶组织刺伤,在叶面形成伤口,导致植株体内的水分由刺伤点向外流失,同时会破坏植株的输导组织,降低作物的同化作用,加速稻株瘫痪。

2.3 传播或诱发水稻病害

褐飞虱在吸食水稻营养的同时还携带病毒病、草状丛矮病和齿叶矮缩病等病菌。水稻纹枯病、小球菌核病通过飞虱造成的大量伤口侵染为害作物。同时,稻飞虱在取食后排泄的“蜜露”富含各种糖类、氨基酸类营养物质,滞留在稻株表面,易滋生煤烟病,并吸引稻纵卷叶螟成虫前来觅食而为害水稻。

影响水稻稻飞虱发生的主要因素

3.1 稻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

迁入虫量的多少与时间的迟早对稻飞虱的发生程度密切相关,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副高在旱季明显增强,南北气流对流频繁,给稻飞虱的迁移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因此造成了近年稻飞虱大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3.2 稻飞虱是一种繁殖快、繁殖率高的害虫

飞虱成虫有长翅型、短翅型之分,长翅型主要起迁飞扩散的作用,短翅型则定居繁殖。短翅型成虫的出现是飞虱大量繁殖和增长的预兆,一般孕穗期百丛有短翅型成虫3~5只,抽穗期稻飞虱就会大发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飞虱下一代的数量比上一代数量增长近100倍。

3.3 人为影响是主要的

栽培条件的变化,诱发稻飞虱发生危害增重。在地少人多,力争高产的需求下,我国的稻田出现了与自然生态系统下完全不同的人工栽培体系。为稻飞虱的发生与蔓延提供了条件。同时,生产上滥用杀虫剂导致稻飞虱再猖獗危害现象加剧。滥用杀虫剂,特别有机磷农药和菊酯类农药,带来了几种严重后果。一是飞虱抗药性增强。二是产生抗性的时间缩短。三是某些农药本身有刺激飞虱产卵及提高若虫和成虫成活率的现象,出现越打药虫越多的再增猖獗现象。

稻飞虱防治技术

4.1 农业防治措施

实施连片种植,合理布局,防止飞虱迂回转移、辗转危害;健身栽培,科学管理肥水,做到排灌自如;合理用肥,防止田间封行过早、稻苗徒长荫蔽,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降低湿度;利用抗虫品种。

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稻田养鸭,保护青蛙等。

4.2 生物防治措施

保护利用自然天敌,调控稻田块周围的小生态环境,在田埂上撒施可引诱稻飞虱天敌的有益杂草,增加天敌的数量,充分发挥天敌对稻飞虱的控害作用。根据稻飞虱集中为害基部的特点,可进行稻田养鸭防治,采用稻鸭共栖的形式,进行稻飞虱防治。每亩在稻飞虱迁飞来到之时,不定期或定期将鸭子放在田中,利用鸭子捉虫。

4.3 化学防治措施

在若虫孵化高峰至2~3龄若虫发生盛期,采用“突出重点、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选用高效、低毒、选择性农药。目前对褐飞虱的防治主要有两种农药——扑虱灵和吡虫啉。每亩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克,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0克对水50千克喷雾,也可以每亩用5%氟虫腈胶悬剂30~40毫升,对水50千克喷雾防治。

4.4 注意事项

稻飞虱多集中在植株基部取食危害,应尽量将药液喷到基部;水稻生育后期,尤其是超级杂交稻密闭的大田要加大用药量,粗雾喷雾;飞虱已对扑虱灵、吡虫啉等产生了强抗药性的稻区,注意选用新的有效药剂防治,同时要注意药剂轮换使用;喷药时田间应保持一定水层。白背飞虱危害症状与褐飞虱危害差不多,但成、若虫在稻株上的分布位置较褐飞虱高。以成虫和若虫群集稻株下部吸取汁液,使稻株表面成褐色斑。危害重时,稻株基部变褐,渐渐全株枯萎,严重时造成全田枯死。

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繁殖速度快,是一种暴发性害虫,稻飞虱的防治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准确预警预报,一旦迁入,立即防治,二是提倡统防统治,三是防治时加入熏蒸剂,在防治若虫的同时兼治成虫。

稻飞虱的防治用哪些农药好呢?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稻飞虱防治推荐使用的农药:吡虫啉、噻嗪酮、烯啶虫胺、噻虫嗪及吡蚜酮等。

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与其他新烟碱类杀虫剂一样,皆为烟碱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主要作用于昆虫神经,对害虫的突触受体具有神经阻断作用。它们皆具有优良的内吸和渗透活性,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施药后,吡虫啉被植物快速吸收,并向顶传导,具有良好的根部内吸活性。其可用于防治叶蝉、稻飞虱、蚜虫、蓟马、粉虱,同样对土壤害虫、白蚁等有效。

噻嗪酮是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对飞虱、叶蝉等幼虫有。噻嗪酮缩短成虫寿命,减少产卵量,并且产出的多是不育卵。一般在药后3~7天才能有防效,对飞虱、叶蝉、粉虱等害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效期长;

烯啶虫胺用于水稻既可茎叶处理,也可土壤处理。主要用于水稻和温室作物防治蚜虫、蓟马、叶蝉、粉虱和其他刺吸式口器害虫。

噻虫嗪施式多样,除用于叶面喷雾外,还可用于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其可用于防治蚜虫、粉虱、蓟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粉蚧、蛴螬、马铃薯步甲、跳甲、步甲、潜叶虫以及鳞翅目害虫。与吡虫啉等相比,其分子

结构中引入氯噻唑,具有更高的性、更广的杀虫谱,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噻虫嗪施式多样,除用于叶面喷雾外,还可用于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

稻飞虱生物防治

目前来说还没有什么的生物制剂可以实现对稻飞虱的消灭,不过近年来也有出现一些生物防治的方法来降低稻飞虱的危害。也就是利用稻飞虱的天敌,抑制稻飞虱的爆发,对稻飞虱进行控制。

有研究表明,采用鸭稻共生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稻飞虱的发病程度,甚至可以实现对于稻飞虱的控制。控制效果可以达到63.77-86.89%,并且该模式来说,节约了农药,绿色环保无公害,也是今后值得发展的一个方向,同时稻田鸭子养殖又提高了田间的种植经济效益。

化学农药防治

目前对于稻飞虱比较有效的几种农药有吡虫啉、噻嗪酮、烯啶虫胺、噻虫嗪及吡蚜酮等,从几种药剂的作用原理看可分为两大类:烟碱类杀虫剂和几丁质合成抑制剂。

烟碱类杀虫剂:比如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其属于烟碱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通过神经阻断作用,实现杀死昆虫的目的。该类药剂具备良好的内吸特性和渗透活性,可以触杀、胃杀,对于稻飞虱具有很好的药效。并且该类药剂还可对于水稻田的蓟马、粉虱、叶蝉等具有很好的效果,属于光谱性杀虫剂。

噻嗪酮属于几丁质合成抑制剂,该类药剂使用后减少了虫的产卵量,甚至导致虫卵不能孵育,并可以实现缩短害虫寿命的作用,不过其药效较长,一般要一周才能看到很好的效果。


免费加群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uobao3456tv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