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生长过程中,危害的就是西葫芦病毒病,该病一般在9―10月发生,会造成50%左右的减产,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绝产绝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西葫芦病毒病的症状和如何去防治:
1、发病症状
西葫芦病毒病的危害时间较长,幼苗期到成株期均可染病。幼苗期感病,叶片出现绿色斑点,有明脉现象,植株矮化,较为严重时叶片变形呈鸡爪状,叶片失绿起皱并出现蕨叶[1]。成株期感病,植株容易落花导致结实率降低,有的植株会结实,但所结瓜体表面出现肿瘤或黑色斑点,严重影响其外观和口感,还会危害人体健康。此外,感病后,果实在未成熟时比较容易掉落。
2、防治方法
2.1播种前种子处理
西葫芦的种子在播种前要经过消毒和催芽处理,以防种子自身带毒,成为初侵染源。具体操作过程:首先将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4h后加入10%磷酸三钠溶液浸泡30min,然后再用清水将种子冲洗干净并晾干,放置在灭过菌的湿布中,一段时间后种子便可冒出小芽。
2.2选用抗(耐)病品种
种植抗(耐)病性强的品种是防治病毒病的有效方法。只有提高植株本身抗(耐)性,病毒病造成的损失才会较轻。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主要有早玉、金珊瑚、雪葫一号、碧玉、冬玉等,这些品种不仅具有一定的抗(耐)性,且产量高,综合效益好,可大面积推广种植栽培。
2.3加强田间管理
西葫芦种植田块可与禾本科作物实行轮作制度,切忌在同一地块连年种植西葫芦,以防病毒病的交叉感染以及土壤养分的耗尽。播种前要整地,土壤要深耕,耕深一般在10cm左右。施足基肥,可培育壮苗,加强植株的抗病性。要定期对种植田块进行杂物清理,减少病毒的其他寄主的数量以及蚜虫、白粉虱等虫媒生存的空间。西葫芦定植后要加强温度管理,温度过高时,可适当喷水来降低田块温度。土壤水分含量较大时,要适当减少氮肥的使用量;西葫芦结果以后,要适当提高温度,白天温度保持在25~30℃,有利于有机物质的合成,夜间要适当降温,一般温度保持15~18℃。发现病株时,要及时将其拔除并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以防病原体传染到其他健康植株上,造成病害的蔓延。
2.4喷施化学药剂
目前,药剂防治常见,喷施化学药剂主要有3种作用:一是杀灭蚜虫和白粉虱等病害传播的媒介,防止病害蔓延;二是杀灭西葫芦病毒病的病原,减轻病害发病症状;三是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杀灭蚜虫和白粉虱的药剂要尽早喷施,可于西葫芦定植后,在地表及田块四周喷洒杀虫剂,一般选用阿克泰水分散粒剂,使用时要对水稀释。此外,50%吡蚜酮杀虫效果也很好。杀灭病毒病病原的药剂要及时喷施,否则效果不佳,要在发病初期,病害还没大面积蔓延之前使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油800倍液对患病植株进行喷施,每周用药1次,连续喷药3~4周能有效杀灭病毒,缓解病害症状。提高西葫芦植株的抗病性可用植保素7500倍液,或爱多收6000倍液,在发病初期对所有西葫芦植株进行喷施,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