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斑萤叶甲具有一定的迁飞性,成虫对光、温的强弱较敏感,中午光线强温度高,则飞翔能力强、取食叶片量大;早晨至夜晚光线弱温度低,则飞翔力差、活动力小,常躲在叶片背面栖息。
玉米双斑萤叶甲危害症状
玉米双斑萤叶甲主要发生在7~9月份,以成虫为害玉米叶片,轻者叶片呈纱网状,重者玉米整个叶片干枯。该虫有群聚习性和趋嫩为害习性,常集中于1棵植株自上而下取食玉米叶肉,嫩叶被咬成孔洞,中下部叶片被害后,残留网状叶脉或表皮,远看呈小面积不规则白斑,对光合作用影响较大;玉米抽雄吐丝后,该虫喜取食花药、花丝,影响玉米正常扬花和受粉,容易形成烂粒。
玉米双斑萤叶甲发生规律
玉米双斑萤叶甲每年发生1代,以散产卵在表土下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孵化,幼虫一直生活在土中,喜食禾本科作物或杂草的根;初羽化的成虫在地边杂草上生活,然后迁入玉米田;7月中下旬进入成虫盛发期,此后一直持续为害到9月份。
双斑萤叶甲的发生程度取决于虫源基数、气候条件和周围环境因素等综合因子。在正常年份的气候条件下,越冬卵存活多,则来年幼虫孵化多,为害就越大。
1、气候影响
主要决定于7、8月温湿度,高温干燥对双斑萤叶甲的发生极为有利,降水量少则发生重,降水量多则发生轻,暴雨对其发生极为不利。
2、环境因子
作物品种布局单一,很多玉米产区实行大面积连作,而且普遍采取密植、免耕、秸秆还田、高肥水管理等措施,这些均有利于玉米病虫源的积累。土地的大面积流转、管理粗放以及路边、田埂边杂草丛生,都为虫害的产卵繁殖提供了很好的生态环境。此外,发生程度与土壤也有关联,在黏土地发生早、为害重,在沙壤土地、沙土地发生明显较轻。另外,丘陵山区由于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干旱且杂草多,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的发生也相对平原水浇田重且普遍。
玉米双斑萤叶甲综合防治
根据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防治可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
1、农业防治
一是采取秋耕冬灌,及时田间、地边及渠边杂草,减少双斑萤叶甲的越冬寄主植物,同时加大冬灌面积;二是对双斑萤叶甲为害重和防治后的农田及时浇水、补肥,以促进农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2、生物防治
农田地边种植生态带(苜蓿),以草养害、以害养益、引益入田、以益控害。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蜘蛛等)。
3、化学防治
由于该虫越冬场所复杂,因此,在防治策略上应遵循“先治田外,后治田内”的原则,防治成虫应防治田边、地头、渠边等寄主植物上刚羽化出土的成虫及春玉米上的成虫;药剂防治应在成虫盛发之前,可使用菊酯类药剂,如2.5%三氟氯氰菊酯2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喷雾,药剂要重点喷在雌穗周围,喷药时间要避开玉米扬花期,以免影响授粉;由于害虫具有飞翔能力,一定要按地区加大统防统治,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