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赤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烟叶成熟期易发生的叶斑病,在云南烟叶发病面积的病害,每年为害面积达60万亩左右,对烟叶产量和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烟草赤星病的症状特征
烟草赤星病一般在烟叶成熟期发生,烟草叶、茎、花梗和蒴果等部位均可受害。烟叶感赤星病后,初期出现黄褐色或褐色圆形小点,以后扩大成近圆形病斑(直径1 ~ 2.5 厘米),具明显同心轮纹,外围淡黄色晕圈较窄或不明显,严重时病斑连片,导致烟叶大面积坏死。气候干燥时病斑破裂,气候潮湿时病斑中心产生深褐色或黑色霉层。在田间烟草赤星病易与蛙眼病、野火病混淆,因此,需进行准确鉴定诊断,对症用药,科学防控。
二、烟草赤星病的流行规律
暴发流行特点: 烟草赤星病是一种气传病害,其发生和流行在不同年度间波动较大,为单年流行病害,具有间歇性和暴发性的特点。
病菌传播方式: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且以病茎上越冬效率。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种子和移栽苗也能成为田间初侵染源。
发生时期: 赤星病是烟叶成熟期病害,烟株有明显的抗病阶段,幼苗期较抗病,烟叶成熟期较感病。叶片感病多从下部叶发生,渐向中上部叶发展。
发生高峰: 赤星病一般在7月上中旬开始发生,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病害初发后病情随成熟叶增加而加重。赤星病除了在田间为害外,带病烟叶采收后烘烤过程中也受害。
三、烟草赤星病发生原因
高温高湿环境: 25 ~ 30 ℃适宜发病;烟叶成熟期雨日多,田间湿度大,温度适宜时常致赤星病大流行;昼夜温差大,夜间结露湿度大,叶片保持水膜时间长,利于该病发生。
烟株营养失调: 氮肥过量会导致烟叶后期贪青,氮钾肥比例不适合等,均可导致赤星病加重发生为害。
不良农事操作: 种植密度过大和不及时剔除底脚叶增大烟田湿度,不及时田间病残体导致再侵染源增加,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赤星病发生。
烟叶成熟慢: 例如红花大金元田间成熟落黄慢,成熟过程中被多次侵染的可能性较大。
四、烟草赤星病绿色防控方法
1 、监测防控
烟叶进入成熟期前,要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加强烟草赤星病发生动态监测,早防控。一般7月中下旬降雨量比前期增多,要结合烟草赤星病流行规律,综合分析烟叶生长后期气候及病害发生特点,达到防治指标时,进行科学防治。
2 、准确诊断
烟草赤星病常与野火病症状混淆,两者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是致病原不同,赤星病是真菌性病害,野火病是细菌性病害。
二是发生时期不同,赤星病仅在烟叶成期发病,而野火病从苗期到成熟期都有可发病。
三是发病部位不同,赤星病可危害叶片、叶脉、茎等部位,而野火病只危害叶片。
四是发病症状有差别,赤星病和野火病有慢性病斑和急性病斑两种症状,慢性病斑在田间发病易于区分;急性性病斑较为相似,在病害流行时赤星病和野火病的病斑多个病斑迅速愈合,呈现大片深褐色病斑,有时枯斑破裂脱落,也就是群众常说的大“红斑”,是田间诊断的难点。但两者的病症状也有明显区别,赤星病的病斑轮纹较为明显、为规则的同心轮纹(像松树横断面的年轮),病斑部位较粗糙,病部均产生深褐色或黑色霉状物。野火病的病斑轮纹不明显,病斑较为平滑,有发亮的感觉。
3 、规范操作控病
适时打顶,合理留叶,严禁在雨天或烟株带水时打顶抹杈;及时烟田杂草和底脚叶,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株间温度,创造成不利于赤星病发病条件;适时采摘下二棚烟叶,减少再侵染菌源的数量,提高烟株抗病性;烘烤时适当提高烟叶变黄期的初始温度,杀灭赤星病菌,防止在烤房内继续产生危害。采收结束后要及时烟田所有烟株残体,集中统一销毁。
4 、科学 预防
赤星病防控重在预防。首先要合理施肥,肥水调均,控制好烟株长势,烟株生长过旺,可通过叶面补钾的方式,促进叶片落黄成熟;其次是要保持田间卫生,及时田间杂草,摘除不适用底脚叶及无烘烤价值的烟叶,让株间通风透光,可预防和减轻危害。
5 、及时防治
烟株打顶后3 ~ 7 天,田间出现发病株时(病情指数达10时),用19%恶霉·络氨铜水剂1500 ~ 2000 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400 ~ 500 倍液、或30%甲硫·福美双悬浮剂600 ~ 800 倍液、或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800 ~ 1000 倍液、或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400 ~ 600 倍液等,交替喷雾1 ~ 2 次,每次间隔7 ~ 10 天。烟叶采收前一周建议不施药,以防农药残留。
以上就是烟草赤星病的症状特征、规律、发生原因和防控方法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可以帮到不懂得小伙伴,为大家排忧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