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苗期早疫病农药的防治技术:保护地栽培发病率高,特别是苗期受害尤为严重。可侵染叶、茎和果实。从苗期即可开始危害,成株期也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造成早期落叶,果实产量受到影响,应及早防治。苗期用药要早,发病初期,可选用50%甲霜铜500倍液,64%恶霜灵400~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春雷氧氯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乙磷铝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福·异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7~10天一次,连防2~3次,注意药剂要交替使用。
茄子早疫病,在保护地栽培发病率高,特别是苗期受害尤为严重。从苗期即可开始危害,成株期也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造成早期落叶,果实产量受到影响,应及早进行农药防治。
发病症状
嫩叶发病一般先从叶尖部先发病,病斑呈褐色,有霉层。
成叶发病叶面上先出现褪绿点状斑,后变为灰褐色,病斑圆形或近圆形,边缘褐色至黑色,中央灰白色,具同心轮纹,后逐渐扩大到直径2~10毫米,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微细的灰黑色霉状物。叶片上病斑后期中部脆裂,病斑自下而上逐渐蔓延,严重时病叶早期脱落。
茎、果梗和果实发病产生类似症状,病果易腐烂。
发病规律
据农药网了解,该病由半知菌亚门真菌茄链格孢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在种皮内外越冬,随种子、雨水、气流等传播。茄子早疫病的适温范围广,高温(28℃~30℃)、偏潮湿(70%以上)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在育苗期开始发病,成株期也可发病,但茄子在生育旺期几乎无病,而到了中后期肥料不足,生长渐衰弱时常发生。
防治方法
①与豆科、十字花科等实行3年以上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种子处理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或55℃温水浸种15分钟,放入冷水中冷却,再催芽播种。
②育苗时,对土壤进行深翻,对温室或大棚的土地、空间、骨架用1%~2%甲醛进行消毒。
③合理密植,整枝打杈,早打老叶,病残体,深埋或烧掉。保持田间良好的通风和透气性,进行配方施肥。保护地栽培要控制好温湿度,加强通风,避免空气湿度过高,采取地膜覆盖栽培。
④用增力蛋白500倍液喷淋、灌根均能有效地控制其危害
【症状特征】:茄子早疫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叶片染病:病斑圆形或近圆形,边缘褐色,中部灰白色,具同心轮纹,直径2-10mm。湿度大时,病部长出微细的灰黑色霉状物。后期病斑中部脆裂,严重的病叶早期脱落。果实染病:果面上产生近圆形至不规则形褐色凹陷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黑绿色或黑色霉。
【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或潜伏在种皮下越冬。发生早的在育苗期始见,成株期也可发病,但为害不如番茄早疫病重。近年采种长茄病果率上升,个别雨多地区发病重。
1.发病症状:
叶片受害初呈黑褐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大成边缘深褐色,中部灰褐色具同心轮纹的圆形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有时多个病斑联合成不规则大病斑。潮湿时斑面长出黑色霉状物。严重的病叶早期脱落。幼苗常在茎基部发病,病斑呈黑褐色略凹陷,称为“黑脚苗”。
2.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梗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助水流、气流和农事操作从作物气孔,表皮或伤口直接侵入。
3.发病条件
条件适宜2-3天潜育后形成病斑,3-4天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对温湿度适应力很强,在26℃-28℃的条件下繁殖快。高温多雨特别是高湿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20℃―25℃,多雾阴雨时发病迅速,易造成病害流行。
4.防治方法
加强管理,改善通风和光照条件。药剂防治:苗期,病害发生前应注意用保护剂,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可用77%氢气化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茎叶均匀喷雾,视天气和番茄生长情况每7―10天喷一次。开始发病,部分叶片或茎秆上有病斑发生时,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隔7天喷药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