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赤枯病又是水稻坐蔸,水稻秧苗在移栽后生长状况不正常,表现为稻株簇立,叶片僵缩变小。叶色返常,有的出现赤褐色斑点或呈赤红色。生长停滞,分蘖很少发生,根系生长受阻等现象,通称为坐蔸,有的群众又称之为“下涝”。
水稻坐蔸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冷害型多发生在烂泥田、深脚田、冷浸田、背荫田,这类田因长期淹水,泥温低,当遇连续低温寡照天气时,更加剧了秧苗坐蔸的发生。其症状表现为栽后迟迟不返青,出叶分蘖迟缓,不长新根,根系老化、变软,呈褐色或黑色,脚叶发黄,叶尖多伴有褐色针状不规则斑点或叶尖干枯。
2、缺素型由缺乏某种营养元素导致秧苗生理代谢受阻而引起,主要是缺磷、钾、锌。症状表现:①缺磷的稻田,返青分蘖初期秧苗生长缓慢,迟迟不发蔸,植株变矮,新叶暗绿色,老叶灰紫色叶片直立与茎夹角小,鞘长叶短,根系细弱,软绵,无弹性,分枝很少,根褐黑色,秧窝呈簇状,叶片暗褐色,秧苗新根少,根系细弱;②缺钾的稻田,栽后一个月发病高峰,病叶尖出现赤褐色斑点,并从老叶向新叶扩展,形成赤褐色斑或条块,有的品种叶色赤褐,不生任何斑点,全株变深红,只有少数叶片淡绿色,不长新根,易成黑色甚至腐烂,缺钾常与冷害并发,形成坐蔸,通常称为生理性赤枯病;③缺锌的田块,秧苗返青后,就开始发生,一般栽后20天发病高峰,表现叶片的叶尖干枯,在叶片中部出现褐色锈斑,进而从下到上叶片陆续出现锈斑,并逐渐扩大,叶片老化。
3、毒害型主要是土壤类还原性物质毒害根系所引起,多发生在长期淹水的深泥脚田,土壤通透性差的冲槽田、烂泥田、房前屋后的大肥田。这类田含有大量的未腐熟有机肥,因有机质分解或稻田地势低、渍水,导致土壤中还原物质大量积累,如硫化氢、有机酸、二价铁、甲烷等有毒物质毒害秧根,阻碍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症状主要表现为根系变黑发臭。
此外,由于栽培措施不当也可能引起水稻坐蔸,如深水栽秧、深水灌溉、秧苗栽插过深、栽瘦弱秧等。
发病特点水稻赤枯病又称铁诱病,俗称坐蔸、坐棵等。它主要有低温 型、中毒型、缺素型3种类型。①低温型该症状秧苗主要位于冷浸水源处,如冷水泉眼附 近。此处的泥温受冷水的影响,要比远离冷水泉的泥温低,使水稻 生长速度显着放慢,秧苗生长停滞,僵苗,远远望去可以明显看到 弱势苗。若截断冷水源,则可避免这一现象。②中毒型该症状秧苗主要是未腐熟的农家肥经嫌气性发 酵,产生许多对水稻根系有害的还原性有毒物质(如硫化氢等)所 致。此类秧苗移栽后返青迟缓,株型矮小,分蘖很少。根系变黑或 深褐色,新根极少。叶片中脉初黄白化,接着周边黄化,重者叶鞘 也黄化,出现赤褐色斑点,叶片自下而上呈赤褐色枯死,严重时整 株死亡。此类受害秧苗的拔起,往往可以看见根系白根少,有黑根 出现,严重时根系出现腐烂现象,有臭味产生。在长期浸水、泥层 厚、土壤通透性差的水田,若绿肥施用过量,或施用未腐熟有机肥, 或插秧期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以后气温升高,土壤中缺氧,有机 质分解产生大量硫化氢、有机酸、沼气等有毒物质,均对秧苗分蘖 产生影响,并加剧中毒程度。③缺素型该症状是由于秧苗缺少必要的营养元素所致,主 要包括缺钾型、缺磷型等。缺钾型赤枯,在分蘖前始现,分蘖末发 病明显。发病病株矮小,生长缓慢,分蘖少,叶片狭长而软弱披垂, 下部叶自叶尖沿叶缘向基部扩展变为黄褐色,并产生赤褐色或暗 褐色斑点或条斑。严重时自叶尖向下赤褐色枯死,整株仅有少数新叶为绿色,似火烧状。根系黄褐色,根短而少。稻株缺钾,分蘖 盛期表现严重,当钾氮比(K<sub>2</sub>0/N)降到0.5以下时,叶片出现赤 褐色斑点。多发生于土层浅的沙土、红黄壤及漏水田,分蘖时气温 低时也影响钾素吸收,造成缺钾型赤枯。缺磷型赤枯,多发生于栽 秧后3-4周,能自行恢复,孕穗期又复发。初在下部叶叶尖有褐 色小斑,渐向内黄褐干枯,中肋黄化。根系黄褐色,混有黑根、烂 根。生产上红黄壤冷水田,一般缺磷,低温时间长,影响根系吸收, 发病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