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灰霉病是番茄上危害较重且常见的病害,各菜区都发生。除危害番茄外,还可危害害茄子、辣椒、黄瓜、瓠瓜等20多种作物。低温、连续阴雨天气多的年份危害严重。发病严重时造成茎叶枯死和大量的烂花、烂果,直接影响产量。
叶、茎、花、果实均可染病,以果实尤其是青果发病较重。果实发病多先从青果上残留的花瓣、花托和柱头侵染,后向果实和果柄蔓延,果皮灰白色水浸状软腐,病果一般僵化,不脱落;叶片染病多从叶尖或边缘开始呈“V”字形向内扩展,病斑黄褐色,有深浅相间的轮纹或无轮纹;茎染病初为水浸状小斑,后发展成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潮湿时各发病部位表面均产生灰褐色霉层。
注意事项:
1、近几年常可见一种称为鬼脸斑的不典型症状,果实出现外缘白色,中间绿色,直径3~10毫米圆形斑,以国外硬皮番茄发生较多,易与溃疡病、疮痂病病果混淆。
2、叶片病斑各异,有V字形、近圆形、不规则形等,有或无轮纹。
3、一般发病后很容易产生霉层,但有时却见不到霉层。
根据田间症状、分布,结合气象及水肥管理等因素先做出初步诊断有助于应急控制,但因症状表现的多样性、复杂性,必要时应请专业人员进行室内镜检以确诊,再对防控措施予以修正。
茎、叶、花、果均可危害,但主要危害果实,通常以青果发病较重。茎染病时开始呈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长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湿度大时病斑表面生有灰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严重时致病部以上茎叶枯死导致枯萎病;叶片发病多从叶尖部开始,沿支脉间呈”V”形向内扩展,初呈水浸状,展开后为黄褐色,边缘不规则、深浅相间的轮纹,病、健组织分界明显,表面生少量灰白色霉层。果实染病,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实或果柄扩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呈水腐状
1.农业防治:防治西红柿灰霉病主要的措施是极力搞好棚室内的通风、透光、降湿,但同时还要保持温度不要太低。其次要加强肥水管理,使植株长势壮旺,防止早衰及各种因素引起的伤口。发现病株、病果应及时销毁,收获后清园,翻晒土壤,可减少病菌来源。
2.药剂防治: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4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800~1000倍液等,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要注意病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在一个生长期内不可使用同一种药剂,而需将上述药剂轮换使用。
茎、叶、花、果均可危害,但主要危害果实,通常以青果发病较重。茎染病时开始呈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长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湿度大时病斑表面生有灰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严重时致病部以上茎叶枯死导致枯萎病;
叶片发病多从叶尖部开始,沿支脉间呈“V”形向内扩展,初呈水浸状,展开后为黄褐色,边缘不规则、深浅相间的轮纹,病、健组织分界明显,表面生少量灰白色霉层。果实染病,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实或果柄扩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呈水腐状。
番茄灰霉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灰葡萄孢菌。病菌主要以菌核(寒冷地区)或菌丝体及分孢梗(温暖地区)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夏或越冬,条件适宜时,萌发菌丝,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和人们生产活动进行传播。分生孢子依靠气流传播,从寄主伤口或衰老器官侵入致病。病菌为弱寄生菌,可在有机物上营腐生生活,在寡照条件下,空气湿度90%以上时,4℃~31℃可发病,但发育适温为20℃~23℃,32℃,4℃,对湿度要求严格,空气相对湿度达90%时开始发病,高湿维持时间长,发病严重;寡照、适温(20℃左右)、相对湿度大(90%以上)时有利于发病。寄主生长衰弱的,易诱发本病。
早春温室番茄,一般年份番茄灰霉病在番茄叶片上表现为明显的始发期、盛发期和末发期3个阶段:定植后3月初至4月上旬是叶部灰霉病的始发期,病情较平稳;4月上旬至4月下旬是叶部灰霉病的上升期,病害扩展迅速;4月下旬至5月下旬进入发病高峰期,但年度间有差异。生产上持续的低温高湿、苗期带病、叶面肥过量施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蘸花等是引起番茄灰霉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番茄灰霉病的病果发生期多出现在定植后20—25天,3月底穗果开始发病,4月中旬至5月初进入盛发期,以后随温度升高,放风量加大,病情扩展缓慢;第二穗果多在4月上旬末开始发病,4月底至5月初进入发病高峰;第三穗果在第二穗果发病后15天开始发病,病果增至5月初期开始下降。
症状表述:棚内部分叶、茎、果实均出现病害。叶片发病部位成灰褐色“V”字形病斑,表面生有灰白色霉层;茎部多发生在分枝处或基部,有水渍状斑点或淡褐色大斑,严重的绕茎一周,病枝折断;果实腐烂,密生灰色霉层,传播速度快,烂果很多,由此诊断为灰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