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三控”施肥技术

2016-02-26 09:44 3456.TV植保技术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主要是控肥、控苗、控病虫,通过这些措施来提高水稻的产量。截止至2010年,该技术在广东省的应用已超过1000万亩,增产稻谷2亿公斤以上,增收节支超20亿元。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水稻“三控”施肥技术。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

  控肥

“控肥”指的是控制总施氮量和前期施氮量的比例。控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的分蘖速度取决于三个因素,即已有茎蘖数、叶片含氮量和叶面积指数。“三控”施肥技术通过控制前期氮肥用量,把叶片含氮量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从而控制其分蘖速度,减少无效分蘖的发生。二是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研究结果亦表明,总施氮量越大,特别前期施氮量越大,氮肥利用率就越低,而中、后期施用的穗肥和粒肥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较小。可见,要想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损失和环境污染,就必须控制总施氮量,同时大幅减少水稻生长前期的施氮量。

控苗

在水稻的分蘖中,只有一部分终成穗、对产量有贡献,称为有效分蘖;而没有终成穗的,称为无效分蘖。“控苗”的目的就是要控制无效分蘖,提高个体素质和群体质量。通俗地讲,就是对水稻实行“计划生育”,达到“少生优育”的目的。

“控苗”是“三控”施肥技术的核心问题。目前生产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苗数太多。据我们对广东省的调研,水稻的有效穗数大多在20万/667m左右,按传统技术种植的水稻的苗数(苗峰),每667m往往达到40多万甚至50万以上,成穗率在50%左右甚至更低,也就是说,只有一半左右的分蘖能够终成穗,而半数的分蘖在中途死亡,对产量没有贡献,成为无效分蘖。无效分蘖的发生不仅浪费肥料、导致群体郁蔽、加重病虫害和倒伏风险,还造成分蘖个体之间恶性竞争,也使有效分蘖长得瘦弱。而“三控”施肥技术通过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把苗峰控制在35万苗/667m以下,可促成壮蘖和形成大穗,把成穗率提高到60%以上,提高群体质量,实现高产和稳产。

控病虫

“控病虫”是“三控”施肥技术的重要内容。这里所说的“控病虫”,不是通过喷施农药来控制,而是指通过改进施肥和栽培管理措施,改善水稻群体结构和通透性,使之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的发展,从而达到减轻病虫、减少农药用量的目的。以纹枯病为例,纹枯病的发生与水稻群体指标有密切关系。水稻的苗峰越大,叶色越浓,纹枯病发生就越严重;抽穗期群体透光率越大,纹枯病的发生就越轻。“三控”施肥技术通过控制无效分蘖、降低苗峰,改善群体结构,提高通风透光性,从而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通过施肥来调节水稻的生长,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使水稻更加。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内容小编就介绍到这里,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水稻的产量。

免费加群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uobao3456tv关注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联系Q Q:
  • 微  信:
  • 代理区域:  
  • 意向产品:

同类厂家查看(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农资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