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秆潜蝇别名稻秆蝇、稻钻心蝇、双尾虫等,主要以幼虫钻蛀水稻为害心叶和幼穗,部分地区已成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近些年在各地水稻产区均有发生,严重影响水稻的发育进程。下面火爆农资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水稻稻秆潜蝇的特征习性、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供大家参考。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鲜黄色,是黄色小蝇,体长2.3~3mm,复眼大,暗褐色;触角有3节,分别为黄褐色、暗褐色、黑色,头胸等宽,头顶有1钻石形黑斑,胸部背面有3条黑褐色纵纹,腹部纺锤形,体腹面浅黄色,足黄褐色,财节末端暗黑色,翅展5~6mm,翅透明,翅脉褐色;卵白色,长约1mm,呈长椭圆形,表面有纵行波状柳条纹,孵化前呈淡黄色;幼虫白色,老熟幼虫乳白色,体长约6mm,近纺锤形,前端略尖,口钩浅黑色,表皮强韧具光泽,尾端分两叉,端尖开有气孔;蛹初期白色,中后期转黄褐色,体长约6mm,尾端分两叉与幼虫相似,羽化前体收缩。
2、为害习性
因稻杆潜蝇幼虫无法在干燥的叶片上行走,只能借助露水湿润向下移动,露水干后,幼虫无法行走与侵入叶片,经约2~3h会因身体脱水而干死,因此稻杆潜蝇幼虫多在天亮前后的4~6点孵化,孵化后的幼虫蛀入稻株茎内,为害心叶、生长点、幼穗。
3、为害症状
3.1苗期受害
稻株心叶未抽出前是一层层的卷成筒状,初孵幼虫钻入稻株茎内后5~8d出现被害症状,被幼虫为害取食后的心叶抽出展开后,上有椭圆形或长条形小孔洞或白斑点,后发展为若干条细长并列的裂缝,边缘腐烂,叶片破碎成“栅栏”状,被害叶尖变为黄褐色,新叶扭曲或枯萎。裂缝较大时,遇风叶片很容易折断。由于心叶内潮湿,被害心叶抽出展开后有较强的腐臭味。幼虫主要取食心叶及生长点,严重时造成秧苗枯心,甚至整株枯死。稻株受害后期会出现分蘖增多、植株矮化,抽穗延迟、穗头小、秕谷增加等现象,严重影响水稻产量。
3.2孕穗期受害
水稻幼穗分化期稻杆潜蝇幼虫钻入稻株心部取食穗花,造成穗形残缺不全、稻穗短小白色或出现花白穗;颖花退化、颖壳成白色,并有腐烂表现似退化的颖,形不成正常的谷粒,终表现为穗部仅少许退化发白的枝梗或畸形小颖壳,稻穗缺枝少粒,呈“刷子头”或不勾头的光头穗、朝天穗现象,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稻杆潜蝇幼虫在水稻株抽穗后为害,对水稻伤害较轻,因幼虫只取食叶鞘,仅造成一点小伤痕,不影响产量。
4、发生规律
冬暖夏凉的气候易发生稻杆潜蝇,多露、阳光不足、阴雨天多的年份卵孵化率、幼虫侵入率均高,发生与为害较重。此外,种植密度大、环境潮湿、田水温度低、氮肥施用量多、水稻长势嫩绿的田块,受害也重。稻杆潜蝇卵散产,一般一叶一卵。成虫把卵?a在秧苗上,孵化后的幼虫借露水沿稻株叶背向下移动侵入心叶为害直至羽化。日均温35℃以时上,幼虫发育受阻。
5、防治稻杆潜蝇的有效措施
针对幼虫钻蛀潜伏的危害及越冬代成虫羽化较整齐的特性,在掌握了稻杆潜蝇发生危害的规律后,制定防治措施宜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整体产量。
5.1农业防治
选择生育期适当的抗虫品种,为尽量避开秧苗期与成虫产卵高峰期,应适当调整水稻播种期,以减少虫口基数。
稻杆潜蝇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恶化该虫的越冬环境。冬春季结合积肥,及时田边及周边杂草,减少越冬虫源。
搞好田间肥水管理,定期排水晒田,进行配方施肥,不偏施、迟施氮肥,可减轻稻杆潜蝇为害,促进水稻健康生长。
5.2化学防治
加强虫情预测预报,根据稻秆潜蝇在水稻上的发生时期,按当地植保部门的虫情预报对稻杆潜蝇进行药剂防治。一般在秧田一叶一心期或成虫盛发期、幼虫盛孵期施药为宜,选用对口药剂进行防治。
5.2.1水稻秧苗期
此期以杀死虫卵和幼虫为主,稻秆潜蝇的虫体比较小,一般药剂均有效,但稻秆潜蝇幼虫为害世代重叠,使用内吸性比较强、药效期较长的药剂,如插秧后每667m2用3%呋喃丹3kg,加细沙土5kg撒施,防效可达90%以上;或667m2用40%乐果乳油100~150mL、40%乐斯本乳油100mL兑水50mL喷雾防治,也能达到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对带卵块的秧田还可用36%克螨蝇乳油1000倍液、40%乐果乳油250倍液浸秧根1min左右,注意浸秧时间,以防产生药害。
5.2.2水稻幼穗分化期
此期主要是保护稻穗不受为害。水稻幼穗分化期也是稻秆潜蝇成虫高峰期,宜用80%的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雾,间隔4d再喷1次或30%乙酰甲胺磷乳剂1000~1500倍液喷雾,连续喷2次,间隔5d再喷1次,防效可达8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