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锈病多产生在我国华南、西南一带。主要侵染叶片,病原称玉米柄锈,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堆黄褐色。夏孢子浅褐色,椭圆形至亚球状,具细刺。那么,玉米锈病的发病因素有哪些呢?发病规律及发病症状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玉米锈病的发病因素
玉米锈病的发生环境环境:温度和湿度条件是影响发病重要的气候因素,玉米普通锈病以温暖高湿天气适于发病,在气温16~23℃,相对湿度时发病重,夏孢子在13~16℃时萌发。有报道指出夜间温度是影响夏孢子形成的主要因素,8℃和32℃夏孢子形成很少且延迟。空气湿度对发病影响也很大,多雾天气病重,据试验在20℃时接种夏孢子,再间歇喷雾12小时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喷雾6小时,但孢子发芽率两处理无大差异,说明喷雾6小时已满足夏孢子发芽,但难以侵染。玉米南方锈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加重发病,以27℃适发病,夏孢子以24~28℃萌发,从孢子发芽侵入到产生新的夏孢子约经7~10天。在全年大多数时间有菌源存在的台湾省,春玉米发病与发病前7天的气温关系密切,秋玉米发病与发病前8~14天的气温密切相关。
玉米锈病发病规律
在我国,玉米锈病越冬和初次侵染来源问题尚未完全明确。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南方各省、自治区,由于冬季气温较高,夏孢子可以在当地越冬,并成为当地第二年的初侵染菌源,但在甘肃、陕西、河北、山东等北方省份,由于冬季寒冷,夏孢子和冬孢子能否安全越冬尚存在争议,且也未发现酢浆草与玉米锈病的初侵染存在联系。总之,在北方玉米锈病发生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是南方玉米锈病菌的夏孢子随季风和气流传播而来的。普遍锈病在相对较低的气温(16~23℃)和经常降雨、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易于发生和流行。在我国西南山区玉米锈病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普遍发生的。据国外报道,玉为普通锈病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阶段也可发生于大刍草上。
实践证明,偏施氮肥有利于玉米锈病的发生。不同玉米品种和品系对玉米锈病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马齿型较抗病,甜质型玉米则抗病性较差,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发病较重。
玉米锈病发病症状
玉米锈病包括普通锈病、南方锈病、热带锈病及秆锈病等4种。其中普通锈病遍布世界各玉米栽培区,南方锈病主要发生在低纬度地区,热带锈病主要分布于美洲,秆锈病仅在坦桑尼亚和美国有发生报道。我国发生的为普通锈病,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其他地区虽有分布,但危害较小。玉米锈病多发生在玉米生育后期,一般危害性不大,但在有的自交系和杂交种上也可严重染病,使叶片提早枯死,造成较重的损失。
普通锈病可发生在玉米植株上的各个部位,但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在受害部位初形成乳白色、淡黄色,后变黄褐色乃至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在叶两面散生或聚生,椭圆或长椭圆形,隆起,表皮破裂散出锈粉状夏孢子,呈黄褐色至红褐色。后期在叶两面形成冬孢子堆,长椭圆形,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呈黑色,长1~2毫米,有时多个冬孢子堆汇合连片,使叶片提早枯死。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玉米锈病的相关信息,希望以上信息可以为大家带来帮助,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农资的新消息,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huobao3456tv,关注后你也可以留言回复想了解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