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低龄幼虫对农药的抵抗力差,随着虫龄的增长其抗药性也随之加大。对害虫的防治害虫量小,尚未大量取食之前。
在作物病害防治中,应在病害初侵染前或发病中心尚未蔓延流行之前进行。
有的农民不了解杀菌剂的作用机理,不论保护性杀菌剂,还是性杀菌剂都要等病害发生和流行时才施药,这样既造成了经济损失,又未起到防病的作用。
见虫就防,增加成本
只有了解透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且掌握时机用药。如果不到防治指标就不需要用药,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保护天敌,形成惯性一发现虫就打药是不可取的。
随意加大浓度和用量
有的农民甚至本身就存在着误解,认为农药浓度越大,对病虫的防效越高。
还有些农民过量施用农药,用量是常用药量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虫卵、病菌多集中于叶背面、邻近根系的土壤中,施药时用水量少,很难做到整株喷施,加大使用浓度又强化病菌、害虫耐药性,超过浓度有可能发生药害。
叶面肥在高浓度使用时,不但不能被作物吸收,还使作物体液外渗,造成生理干旱。
激素类农药过高时,起反作用或使作物畸形。
因此,单纯提高药液浓度,往往适得其反。
长期使用单一品种
在农药使用中认定某种农药效果好,就长期使用,即使发现了该药对病虫防治效果下降,也不更换品种,而是采取加大用药量的办法,认识不到病虫已经产生抗药性,结果药量越大,病虫抗性越高。
盲目求新求异相信农药功效
目前市场上的农药种类较多,其中还有一部分“三证”不全的农药。有的农民在购买农药时,只要是标注作用多的,便会买来使用。如有的农药标明可治真菌、细菌、病毒等多种病害,便会被当作是好农药而购买。
很多农民在选择农药时,总是喜欢选择性的,原因是性的农药使用后很快便表现出效果。
并且觉得杀虫、杀菌剂在病虫害发生盛期,防治一次虽能取得明显效果。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多种混配不当
不少农民用几种杀菌剂与微肥、杀虫剂、杀病毒剂等5~8种混用,不仅影响药效,甚至会产生药害,影响作物生长。
不能对症下药
这是目前生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很多农民由于缺乏必要的植保知识,出现病状后不能正确诊断,而是盲目用药,从而贻误防治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