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是姜科植物,种植生姜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但近年来姜瘟病发生严重,发病后一般减产20%-30%,重病区域减产70%左右,损失惨重,严重影响生姜产业的发展,应注意防治。姜瘟病是生姜容易感染的一种性病害,近年来随着生姜种植面积的增加,姜瘟病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那么,大姜患姜瘟病怎么办?
一、姜瘟病症状及危害
姜瘟病又叫姜腐烂病、姜青枯病,是生姜为严重的一种土传病害病害。危害损失率20%~30%,重病田损失可达70%以上,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姜瘟病主要侵害姜根部、地下茎和地上茎,多在茎基部先发病。
安徽、山东各地姜瘟病发生、发展规律基本一致,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有零星发病现象,不仔细观察难以发现,安徽阜阳地区8月上旬至9月中旬为姜瘟病第1个高峰期,10月上旬至下旬为第2个高发期,整个姜瘟病发病期长达3~4个月。
1、地下茎受害症状:病部初为水渍状,黄褐色,失去光泽后,内部组织逐渐软化腐烂,仅留残存外皮。剖开根茎或茎基部,可见维管束变褐色,用手挤压可从维管束溢出污白色的菌脓,而后内部组织逐渐软化腐烂,皮层也逐渐变色,后期产生恶臭。被害根部也呈黄褐色,终至全部腐烂。
2、地上部分受害症状:在发病初期叶片萎缩、下垂、无光泽,叶片自下而上变枯黄色,边缘卷曲。茎呈暗紫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残留纤维。
二、姜瘟病发生原因
一是温度。生姜喜阴凉忌高温高湿,姜瘟病始发病日均温度为20℃左右。病原菌适宜温度为25~30℃,15℃以下病害发生很少。
二是湿度。雨水的多少直接影响姜瘟病发生的早晚和轻重。阴雨天后暴晴,有利于姜瘟病的传播和蔓延,因为这时土壤湿度大、温度高,待到9月下旬气温下降,茎叶茂盛致使地温下降,利于生姜的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
三、姜瘟病传播途径
1、姜瘟病的病原在土壤及种姜内越冬,并可在土壤内存活3年。土壤中的病原和带菌姜种是主要的侵染源。病原自伤口侵入,也可由茎、叶侵入维管束,向下扩展至根茎,并进入薄壁组织,造成组织崩溃和腐烂,全株死亡。
2、土壤中的姜瘟病病原是近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带菌姜种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含有病原的有机肥、被病原污染的灌溉用水均可以传播姜瘟病。播种病姜后,在田间零星发生病,通过流水和地下害虫传播,造成全田发病,蔓延十分迅速。
姜瘟病综合防治方法
1.无病地留种并要精选健种,单收单藏,贮窖及时。
建立无菌留种基地,繁育无菌姜种,单收单藏,单阁贮存,贮姜则用40%福尔马林熏蒸处理。选留无病姜种,每年9月下旬,进行田间观察,选择无病菌感染,包括周围和上游的高地势地段也未出现病株的田块作为留种地。
2.轮作换茬
轮作换茬是解决土壤带菌的重要措施之一。轮作必须4年以上,以水旱轮作方式效果较好,前茬以新茬地或水稻田为宜,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
3.姜种
在对大姜播种前用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姜种,在无病菌田块中,防效可以在80%以上。
4.用净水浇水、施用无污染肥料
浇灌未被病菌污染的井水、山间泉水、河流水,不用有病田流过的田沟水。出现中心病株后,杜绝大水漫灌、串灌,以喷灌、浅水沟灌或泼浇为好。施净肥仍是防病的重要措施,姜田施用的有机肥必须得到腐熟,以堆放沤制高温杀菌再使用。可使用漂白粉进行肥水。
基肥中要增施磷钾肥,可使大姜增强抗性。冬季要深翻土壤,进行土壤冻垡熟化,且以生压熟等措施均有减轻病害的作用。
5.及时铲除姜瘟病株
挖除中心病株能有效控制病害蔓延,减轻危害。关键要及时、、完全、干净的铲除。挖除中心病株,包括邻近的健株也要一并挖除,带出田外,深埋处理。可用鑫科植保姜瘟根腐灵进行灌根或者叶面喷施,间隔7-10天施一次,整个作物生长周期使用2——3次。冲施、滴灌(针对根部引起的多种病害每亩使用有)。对于土壤湿度较大的姜田,尽早施药防治效果较好。
1.病害初发期喷雾、重点区域灌根:
使用浓度:用鑫科植保姜瘟根腐灵兑水150公斤喷雾、灌根。
灌根区域:已发病区及往年病区、低洼区及下水头,并适当扩大范围。
灌根用量及次数:每株灌药液300ml左右,灌透为止,3-5天1次,连灌2-3次。
2.病害发生中期:
使用浓度:用鑫科植保姜瘟根腐灵兑水300斤喷雾、灌根。
灌根区域:已发病区及往年病区、低洼区及下水头,并适当扩大范围。
灌根用量及次数:每株灌药液300ml左右,灌透为止,5--7天1次,连灌3次。
注:南方无法灌根,主高浓度喷雾,和灌发病区及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