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我国种植面积大,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自然界生物都脱不了生殖繁育俗套,生物链的连接延续,马铃薯(俗称土豆)也是一样,它有高产、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丰富的特点,被广大农村作为粮食种植的品种。然而随之而来的种植地块的局限、种植模式的老旧、品种的抗性和优良性退化,导致土豆病虫害日趋严重。
土豆病害源在我国分布面积大,种类多,发病情况又因地候条件而有不同,因此防控管理不是一件容易事情。这次说一下黑胫病。马铃薯黑胫病又称黑脚病,是一种性土传病害,因茎基部变黑的症状而得名,从马铃薯发芽到后期都可发病,具有发病早、发病快、死亡率高、防治困难等特点,是危害马铃薯生产的一种重要病害。提醒广大薯农应及时做好病害防控,使用鑫科植保马铃薯青枯根腐灵来喷施或灌根,对马铃薯土传病害有明显效果。
马铃薯黑胫病症状识别
马铃薯黑胫病是马铃薯性软腐病的一种,主要侵染根茎部和薯块,在马铃薯生长期的各阶段均可发病。田间发病情况根据薯块带菌量多少决定。受侵植株的茎呈现一种典型的黑褐色腐烂。播种发病的种薯,腐烂成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幼苗发病,一般株高15~20cm时开始出现症状,感病植株较矮,节间缩短,叶片上卷,生长衰弱,叶色褪绿。由于植株茎基部和地下部受害,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和传导,所以早期病株很快萎蔫枯死,不能结薯,且根系完全被破坏,很容易从土中拔出,纵剖茎部可见维管束变褐色。重病株的病薯在收获时呈腐烂状。发病晚和轻的植株,只有部分枝叶发病,病症不明显。块茎发病始于脐部,可以向茎上方扩展至全茎,病茎基部组织变黑腐烂,皮层髓部均发黑,表皮组织破裂,根系极不发达,并发生水渍状腐烂。除去周围的土壤,可看到一直延续到母薯变黑部分,地下部病害进一步发展,薯肉完全变成湿软腐败物质,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黑褐色腐烂散发出酸臭的气味。
马铃薯黑胫病发生流行特点
马铃薯黑胫病其发生程度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贮藏期间,通风不良,高温高湿,有利于繁殖和危害,往往造成大量烂薯。土壤黏重而排水不良的土壤对发病有利,黏重土壤往往土温低,植株生长缓慢,不利于寄主组织木栓化的形成,降低了抗侵入的能力;窖内通风不好或湿度大、温度高,利于病情扩展;带菌率高或多雨、低洼地块发病重;雨水多、积水、土壤黏重等发病重;切种后,堆放时间长或遇雨淋发病重。黏重土壤含水量大,有利于繁殖、传播和侵入,因此黏重土壤、低洼地块发病严重。
此外,播种前,种薯切块堆放在一起,不利于切面伤口迅速形成木栓层,也会使发病率增高。
马铃薯黑胫病的农业防治方法
1、谨慎选地选种
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播种、耕地、除草和收获期都要避免损伤种薯,及时拔除病株,减少病害扩大传播。在收获时仔细挑选无病种薯,淘汰病薯;将选好的无病种薯放在背阴的地方风干2-3天,入窖时再挑选一次;第2年种薯出窖时,再剔除一次病薯;出窖后,经催芽使一些极轻微的病薯表现出较明显的病症,再一次把病薯淘汰掉;后切薯时再选一次,把外表无病症而切开后表现病症的病薯剔除。
2、病株残体
避免昆虫从侵染源传播欧氏杆菌。发现病株应及时全株拔除,集中销毁,在病穴及周边撒少许熟石灰。后期病株要连同薯块提前收获,避免同健壮植株同时收获,防止薯块之间病害传播。对留种田好细心摘除病株,以减少菌源。
3、注意农具和容器的清洁
必要时用次氯酸钠和漂白粉或福尔马林处理,防止传染。
4、全田管理中,增施磷、钾肥料和生物菌肥及中微量元素肥,提高抗病力。适时早播,促使早出苗。
如何防控马铃薯黑胫病,避免马铃薯减产5、提倡与禾本科作物如玉米等进行4年轮作。发生严重的田块清理后,建议改种春玉米。
6、防治药剂: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鑫科植保马铃薯青枯根腐灵进行防治,每5~7天喷1次,连喷2~3次。也可兑水300斤灌根使用。鑫科植保马铃薯青枯根腐灵对马铃薯的青枯病、根腐病、疮痂病等土传病害均有显着的防治效果,快,无公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