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由水稻研究所、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共同育成。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9.2天,比对照汕优46短0.3天。株型紧凑,茎秆较粗,叶片直挺,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8.9万穗,株高101.3厘米,穗长21.1厘米,每穗总粒数155.1粒,结实率76.8%,千粒重24.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4级,穗瘟损失率高5级,抗性频率100%;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9%,长宽比3.4,垩白粒率3%,垩白度0.3%,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
产量表现:
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1.3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8.50%(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36.1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2.1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3.7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0.32%,增产点比例96.7%。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1.7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7.15%。
栽培技术要点:
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0.7~0.9千克,适当稀播,适施秧田肥,培育壮秧。
2、移栽:秧龄25~30天移栽,合理密植,每亩栽插1.2万~1.5万穴,行株距20厘米×20厘米~26.7厘米。
3、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适当配施磷、钾肥,早施追肥,一般每亩施复合肥13~18千克作底肥、尿素13~15千克与氯化钾5~8千克混合作追肥,穗粒肥依苗情适施或不施。后期忌断水过早,应实行间隙灌溉或湿润灌溉,利于籽粒灌浆饱满。
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螟虫等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