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特性: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9天,比对照II优838长0.2天。株型紧凑,穗层整齐,叶片直挺,每亩有效穗数17.0万穗,株高118.2厘米,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72.3粒,结实率79.8%,千粒重27.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8级,穗瘟损失率高9级,抗性频率80%;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7%,长宽比3.0,垩白粒率42%,垩白度6.8%,胶稠度6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4%。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1.6千克,比对照II优838增产4.26%(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87.2千克,比对照II优838增产6.4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4.4千克,比对照II优838增产5.37%,增产点比例85.7%。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5.6千克,比对照II优838增产4.30%。
栽培要点:
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千克,培育多蘖壮秧。
2、移栽:以栽中苗、宽窄行为好,每亩栽插1.3万~1.5万穴,每亩基本苗10万苗左右。
3、肥水管理:宜重施底肥、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忌偏施氮肥,超高产栽培每亩过磷酸钙施用量不少于25千克、钾肥施用量不少于15千克。灌浆黄熟期应特别注意水肥管理,忌断水过早影响品质和产量。
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