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审中研麦1号观摩会
特征特性
中研麦1号全生育期217天,与对照品种偃展4110熟期相当。幼苗半直立,长势旺,叶片宽长,叶色黄绿,冬季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春季起身拔节迟,两极分化慢,拔节后发育稍快,耐倒春寒能力一般。耐旱性一般,后期耐高温能力一般,熟相较好。株高78.7厘米,茎秆细,抗倒性较好。株型较紧凑,旗叶窄小、上冲,茎叶蜡质。穗层厚,穗色深绿。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中等。亩穗数45.3万穗,穗粒数30.3粒,千粒重41.9克。[2]
检测鉴定
抗病鉴定:慢条锈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
品质检测:籽粒容重809克/升,蛋白质含量15.06%,湿面筋含量34.2%,沉降值29.1毫升,吸水率59.3%,稳定时间2.5分钟,大拉伸阻力169E.U.,延伸性192毫米,拉伸面积48平方厘米。
适栽地区
河南(南部稻麦区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水肥地块,作中晚茬。
产量表现
2012~2013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3.7千克,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8.4%;
2013~201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62.8千克,比偃展4110增产7.2%;
2014~2015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1.1千克,比偃展4110增产8.4%。
栽培要点
适宜播期10月中下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8万~24万。注意防治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2]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南部稻麦区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1]
(一)审定编号苏审麦201104
(二)来源与类型原名“中研麦0702”,由江苏苏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豫麦54/周麦9号,于2006年育成,属弱春性中熟小麦品种。
(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沿淮麦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7-2010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迟播组试验,2007-2009年度两年平均亩产501.6公斤,较对照偃展4110增产2.1%,2008-2009年度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9-2010年度平均亩产478.4斤,较对照郑麦9023增产4.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0-2011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2.3公斤,较对照郑麦9023增产8.0%。
该品种表现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长势一般。抗寒性和抗倒春寒能力较强。分蘖力中等,春季返青起身早,抽穗扬花早,成穗数多。株型较紧凑,茎秆韧性较好,抗倒能力较强。穗层较整齐,熟相较好。纺锤型穗,结实性一般。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硬质。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221.8天,与对照偃展4110、郑麦9023相当;株高79.0厘米,每亩有效穗44.4万穗,每穗31.6粒,千粒重39.2克。接种鉴定结果:感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抗黄花叶病毒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007-2010年度三年平均结果:容重814.3克/升,粗蛋白含量14.4%,湿面筋含量30.8%,稳定时间1.9分钟。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
2、合理密植。在适期播种范围内,每亩基本苗15万左右,肥力低或播期推迟适当增加播种量。
3、肥水管理。高产水平下亩施纯氮18公斤左右,并根据测土配方施肥要求配以足量的磷、钾肥。在氮肥运筹上,掌握重施基苗肥和拔节孕穗肥的原则。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
4、病虫草害防治。及时化学除草,适时做好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
5、及时收获。成熟时(蜡熟末期)抓紧收获,确保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