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用硝酸铵钙50kg-建鑫
硝酸氨钙(别名硝铵石灰?氨化硝酸钙) 分子式:5Ca(NO3)2?NH4NO3?10H2O
分子量1080.71 氮含量≥% 27 15.5 硝态氮≥% 13.5 14.4 铵态氮≥% 13.5 1.1
水份≤% 0.6 碳酸钙和碳酸镁≤%2.0 钙≥% 19 水不溶物≤% 0.1
铁≤% 0.005 氯 ≤% 0.02 磷酸根 ≤% 0.05 PH值6.5-7.5 5-7
二。硝酸氨钙的优势
1.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氮挥发损失小。
据有关资料,尿素和碳铵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氮损失达40%-50%,造成氮肥价值损失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硝酸氨钙中的硝态氮无需土壤转化即能被土壤吸收,氮的挥发损失小,作基肥和追肥肥效快。虽然含氮量比尿素和碳铵低,但使用效果却不次于尿素。尿素和碳铵中的氮全部以铵态氮的形式存在,不能被作物吸收,须经土壤转化成硝态氮才能被作物吸收,因此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氮的损失大。而施用硝酸氨钙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氮损失率仅10%左右。
2.含有作物生长发育必须的水溶活性氧化钙。
钙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在作物的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少作物对钙的需求量仅次于氮和钾,高于磷。实验证明:钙与维持作物细胞质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降低逆境下脯氨酸的含量等多种生理过程有关。许多作物出现的生长不良和各种病害,都是由于缺钙引起,导致作物产量低、果实品质差。使用含钙肥料可以中和作物代谢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调节作物体内的PH值,防止细胞病菌的侵进,促进钾的吸收,避免酸性土壤中铝离子、氢离子和钠离子过多造成的盐害,从而提高作物抗病害能力。另外钙对无机盐的胁迫有缓解作用,高盐含量土壤中的钙常被钠所置换。施用钙肥可以使硬质土壤变得疏松,特别是对盐碱土的治理具有很好的效果。据有关硝酸铵钙生产企业和农科部门施用硝酸铵钙的对比试验结果表面,在折合等氨的情况下,在玉米上施用硝酸铵钙,1hm2的玉米产量为4063.5kg,施用硝酸铵1hm2的玉米产量为3244.5kg,增产819kg,且施用硝酸氨钙的玉米穗长、秃尖、穗行数和千粒数都比施用硝酸铵的好。在京白菜上施用硝酸铵钙和硝酸铵,1hm2的产量分别为64605kg和55380kg,实际产值1hm2增加116.47元,施用硝酸铵钙后作物的抗病性、抗逆性与硝酸铵一致。此外,在甘蔗上施用对照也表明施用硝酸铵钙的效果明显优于硝酸铵。但在水稻上施用,硝酸铵钙的效果较硝酸铵稍差。
3.性质中性,能改良土壤。
中性肥料适合于多种土壤,特别是酸性土壤。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团粒结构,使土壤不结块。据资料报道:该产品适合于谷类、玉米、小麦、棉花以及经济作物。谷类、玉米、小麦、棉花施用该产品提高产量的幅度和改善提高作物的品质都优于其他品种的化肥。花卉、水果、蔬菜等施用该产品可延长花期、促进作物的根、茎、叶的正常生长代谢,使果实颜色鲜艳,增加果实糖分和维生素C的含量。
4.性能好,易储藏和搬运。
办公厅〔2002〕第52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用爆炸物品管理的通知》后,硝铵因其具有爆炸性作为农用化肥从此禁止使用,原硝铵生产企业纷纷转产。硝酸氨钙作为硝酸铵的替代品,是一种比硝铵更的硝态氮肥。硝酸铵钙由于有钙元素的存在,含氮量比普通硝酸铵有所降低,但其吸湿性低于普通硝酸铵,从而改善了结块性和热稳定性,在储藏和搬运过程中都不易发生火灾和出现爆炸的危险性。
5.以硝态氮为主,农作物不可缺少。
硝铵是一种硝态氮肥(硝态氮和铵态氮各占50%),而硝态氮肥对农作物来说吸收快,氮损失小,对农作物起到快速补氮的作用。过去,硝铵在农业上主要做基肥使用,所以说硝态氮肥在农业上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肥料。硝铵停产后,造成了市场硝态氮肥的大量缺口,其缺口量至少是以前农用硝酸铵的需求量。
6.供需前景
化肥的使用时农业增产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国内化肥施用量高和利用率低的矛盾日益突出明显。氮肥的利用率一般在35%左右,特别是尿素、碳酸氢铵等铵态氮肥施用时需转化为硝态氮肥才能被作物吸收,氮的损失率高达40%-50%,每年通过淋溶挥发损失的氮量约900万吨,价值400亿元,同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使用硝酸氨钙时,氮的损失率小,仅为10%左右。在环保要求日趋严格的条件下,硝酸铵钙作为硝酸铵的替代产品,符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市场需求。据调查,我国大部分耕地接近中性,南方和东北地区的酸性耕地面积广阔,加之我国有不少地区的土地由于过去长期施用硫酸铵、氯化铵等酸性肥料,以及过量施用氮、磷、钾肥料,致使土壤中的钙流失严重和土壤酸化、板结严重,对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危害。而硝酸氨钙特别适合施用于酸性土壤中,可以中和土壤的酸度和改良土壤的团粒结构。因此在施肥面积方面也为硝酸铵钙提供了的市场发展空间。
三、钙和镁的神奇效果一一“高产能手”建鑫硝酸铵钙专题系列介绍
氮磷钾钙镁硫通常被称为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钙、镁一直被认为是作物所需的大量元素中除氮磷钾外的第四、五位元素,然而许多作物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