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黄花叶病毒是近年发生、蔓延起来的一种土壤传播的病毒病害,因此,农户们必须加强对该病的预防措施。下面为大家详细总结了小麦黄花叶病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控措施,供大家参考。
小麦花叶病毒病:
也叫小麦黄花叶病。在近几年才在黄淮海冬麦区发现该病。现在,冬小麦主产区均有报道。小麦黄花叶病原在我国自西向北传播并在多地大发生,浸染面积逐年扩大,已经成为小麦生产中的一个新问题。发病严重的地块病株率达90%以上,个别地块造成毁种,严重影响小麦生长。病田主要危害时期和显症期都在小麦返青期,病情发展的适宜气温5-15℃,在土壤温度达到20℃以上时就不再显症。发病初期叶片呈现褪绿或坏死梭形条斑,与绿色组织相间,呈花叶症状。随后造成整个病叶发黄、枯死,发病严重者植株矮化,分蘖减少,节间缩短变粗,茎基部变硬老化,抽出心叶黄化枯死。
小麦花叶病毒对小麦的危害:
1、重病株明显矮化、麦穗小、麦粒小、麦粒瘦、粒重降低,导致小麦产量严重减少。
2、染病小麦茎基部老化变硬,心叶黄化,严重者心叶枯死。
3、该病发病突然,发展较快,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危害很大。
4、染病较轻的小麦主茎尚能成穗,染病重的整株不能拔节抽穗。
5、该病在麦田会成片发生,严重者会导致全田发病。
发病特点:
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自然传播介体主要为禾谷多黏菌,病毒在其休眠孢子囊内越夏,秋播后随孢子囊萌发传到流动孢子,当流动孢子侵入小麦根部表皮细胞时,病毒进入小麦体内。在小麦根部产生流动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该病毒在田间主要靠病土、病根茬及病田流水、风、机械摩擦传播蔓延。秋播后土壤温度和湿度及翌年小麦返青期的气温与发病关系密切。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萌发侵染小麦的适土壤温度是15℃左右,土壤湿度大更有利于休眠孢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侵染。
小麦花叶病的染病原因
1、长期大面积种植单一高感病的品种,是小麦花叶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2、秋季小麦播种后土温、湿度及第二年小麦返青期的气温是此病发生的关键因素。
3、春季长期阴雨、低温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小麦花叶病的治理:
健康的小麦麦苗
1、选用抗病、耐病的小麦品种的种子播种。
2、实行小麦于豆类等非麦类作物的多年轮作,减轻病害发生。
3、对发病较重的田块适当推迟播种期,避开小麦花叶病的适侵染期。
4、加强肥水管理,增施基肥和腐熟的农家肥。
5、没染病的小麦田与染病小麦田浇水时,不串灌、漫灌。
6、加强栽培管理,防止病残体传入无病区。
7、可用病毒抑制剂加叶面调节剂加微肥,对染病小麦田地进行喷雾。增强小麦植株的抗、耐病性。
防治措施:
1、轮作倒茬。通过与非寄主作物油菜、大蒜、马铃薯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能够改变禾谷多黏菌的生活条件,达到减少病原菌、减轻病害的目的。
2、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防治小麦黄花叶病经济有效的方法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如郑麦9023、新麦系列较抗病。
3、提倡高畦或起垄种植。整治好内外沟系,降低田间湿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发生,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
4、适当迟播。根据当地气候,适当晚播,避开病毒侵染的适时期,减轻病情。早播的土温有利于土壤中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萌发侵染,故来年显症状时发病重;迟播则不利于休眠孢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侵染,发病轻;同时,早播和滥播容易造成冬前麦苗旺长早衰,使小麦降低了抗病、耐病能力。
5、增施肥料。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发病初期及时追施氮肥和磷肥,促进植株生根、长叶,增强植株抗病能力,降低分蘖死亡率和死苗率,提高成穗率,减少危害和损失。
6、清理田园。前茬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施用腐熟的农家肥,可以增加农田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抑制病菌的滋长;及时田内及周围杂草。麦收后应尽可能病残体,避免通过病残和耕作措施传播蔓延。
辛菌胺醋酸盐水剂-病毒1号-万邦
有效成分含量:1.8%
剂型:水剂
专治花叶病毒、卷叶型、条斑型
净含量:30ml
目前,深圳万邦作物保护有限公司主营杀菌剂、调节剂、叶面肥。以经济作物为主,兼顾大田作物为服务对象。欢迎来电垂询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