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水稻所育成,已通过福建省和安徽省品种审定,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续试和生产试验。该组合穗大粒多,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
产量表现:
2004~2005年参加福建省中稻区试,产量分别居参试组、第三位。两年平均亩产586.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28%,增产幅度名列参试组,2005年破格参加福建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9.9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7.69%;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高产组区试,17个承试点平均亩产576.49公斤,产量位居参试组,分别比对照汕优63和II优838增产9.和8.96%,是参试组中在所有试点均比两个对照增产的组合。近年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各地展示田进行多场次验收,亩产均在700公斤以上。2006年8月12日,福建省农业厅组织各地同行专家对尤溪百亩II优航2号示范片进行验收,109亩平均亩产820.04公斤。大田一季稻栽培一般亩产在6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
1、生物学特征:茎秆粗壮弹性好,根系发达,分蘖力较强,早发性好,后期转色好。叶片厚挺略呈瓦形,叶色浓绿,穗大粒多,有效穗16~18万/亩。株高120~125厘米,穗长25~26厘米,每穗总粒数170~180粒,结实率85%左右,千粒重28.5克。
2、生育特性:不同区域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5~145天之间,比汕优63迟2~3天,在华南稻区作双晚种植全生育期130~132天,比汕优63 迟1~2天;
3、抗瘟性:福建省区试两年抗性鉴定,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感叶稻瘟(S~R),抗穗颈瘟(R~R),苗期室内人工接菌鉴定表现中抗(MR~MR);
4、米质主要指标:2005年区试测定:精米率74.5%、整精米率70.3%,垩白粒率51%,垩白度6.8%,胶稠度59mm,直链淀粉含量22.3%。
栽培技术要点:
参照汕优63丰产栽培技术,抽穗期田间要保持一定的水层,超高产栽培后期注意防倒伏。
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汕优63、II优838种植的区域种植。 近年在安徽、四川、云南、贵州、四川、江苏、江西等省试种,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与丰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