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在生长的过程中,有三个需肥的重要时期,尤其是返青肥,水稻施肥应着重注意施基肥。但不少水稻种植户反应,也抓住了水稻施肥的三个重要时期,可水稻还是不能高产,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详细给大家分析水稻为什么不能高产?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什么。
水稻为什么不能高产
1、栽培管理方式不得当
播种、插秧密度过大
在1984年,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传到我国,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方式是旱育稀植,但田间实际表现是旱育不旱,稀植不稀。首先表现在播种量上。插秧盘每盘648穴,也就是说可以插到本田的穴数。
育苗不壮
旱育稀植,在育苗期间一定要体现一个“旱”字,没有旱就育不出壮苗。水稻的苗期立枯、青枯病发病95%以上,源于苗床水分过大。壮苗先育根,首先是给根系一个充足的通气空间,过多的水分会导致通气孔隙少,土壤缺氧,根系生长弱。水稻根系生长也遵循同伸理论,喷生根剂不能增加根量,过多使用生根剂会产生生长素中毒(第七、八叶出现叶片卷曲成筒状)。
过多的种子发芽后,会在秧盘里争夺养分,这样所有的苗都会因为营养不足而长势差。根系生长是细胞分裂,同时需要大量的蛋白质,由于肥力不足,氮素供应就会减少,因此,根系会因为营养不足而生长缓慢可停滞。待插入本田后,就会出现大缓苗现象。
灌溉方法不对
我们插秧的时候,秧苗已经是三叶一心了,完全形成了叶片向根部输送氧气的通气腔,不需要根系自己吸取土壤中的氧气。也就是说,这时候,在有水的条件下,根系完全可以生长完好。
有水可以扶苗同时也可以提高根系土层的温度。根系生长需要温度和水分,而寒地稻作区在五月中旬的温度往往是昼夜温差大,这时候如果有水层,就会大大减少昼夜温度差,让根系早生快发,同时,分蘖也会随之生出。在分蘖期要3-5厘米的水层。
当分蘖达到计划收获茎数的80%,要排水晾田。分蘖过多,就会影响倒四节间的充实而产生倒伏。而当前水稻生产中,往往是插完秧不灌水,要等过7-10天再建立水层,这样从根本上影响水稻分蘖。
当控蘖期来临的时候,不能及时控蘖,导致无效分蘖(单茎上不足四片叶)的发生,进而产生郁蔽作用,光合群体效应下降。拔节期至乳熟后期要采用浅湿灌溉,乳熟期后,要采用浅湿干灌溉,在完熟初期(小枝梗变黄)断水。
断水过早,影响根系活力和底叶早衰,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而实际生产中,恰恰是因为处暑断水,没有达到完熟初期。处暑断水,是水稻低产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2、水稻施肥有问题
施肥方法的问题
当前寒地稻作区的水稻一直延续着直播稻期间的施肥方法,特别是氮肥。氮肥要采用基、蘖、穗、粒的施肥方法。用这种方法施肥,产量才能稳定,和进一步提高。
施肥种类的误区
在钾肥施用上,存在着大的误区,氯化钾适合旱田,硫酸钾适合水田的说法是极其错误的。氯化钾在水田施用,会起到更好的作用,关键是施用量,一般一季的施用量为200公斤,分基肥和穗肥两次施用。硫酸钾在一些作物上施用,会影响作物的品质。如西瓜、烤烟等。但对水稻和氯化钾相比没有任何优点。
营养元素的匮乏
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在施用氮、磷、钾,即便是钾肥也是在近十几年才开始应用的。而中量元素(钙、镁、硫)及微量元素的施用几乎没有。这样的偏施肥,会导致营养元素的匮乏,成为产量的制约因素也就是木桶理论的短板。
3、植保方面的意识不强
寒地稻作区,只识得稻瘟病,对细菌性褐斑病(叶鞘腐败)、纹枯病的防范意识严重不足。这些病害的发生,是影响水稻产量是第三个重要的原因。一定要加强相应的防治。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一轰头”施肥方法将80%以上肥料作为基肥,并且早施重视分孽肥,达到前期一轰头,轰而不过头,后期补早衰。一般不施穗肥,以增多穗为主,主要适用生育期短的早稻。
“前轻、中重、后补足”施肥法
在适量使用基肥和分孽肥达到前稳的基础上,增加穗粒肥用量,强调使用“促花肥”促进大穗,再看苗补施“保花肥”保大穗,达到早发穗长,前不疯长,后期补早衰。在足穗基础上攻大穗和粒重,适用于生育期长的晚熟品种。
“前促孽、中壮苗、后攻粒”施肥方法
基肥用量一般占总施肥量的50%--60%,分蘖肥占总施肥量的20%--30%,穗粒肥占总施肥量的15%,施肥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高产水稻。水稻全生育期施氮17千克。基肥施用25--35千克喜满地复合微生物肥料,水稻分蘖末期稻田复水施用12--16千克喜满地复合微生物肥料。根据氮素需求总量以及各生育期的肥料运筹,在使用复合肥的基础上补充氮素肥料。
现在大家知道什么原因造成水稻为什么不高产了吧?水稻为什么不高产的原因分析以及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就详细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