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来气温变化幅度较大,部分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光照时间少,在天气的影响下,小麦种植区也是深受其害,受冻害、涝害影响,土壤透气性很差,致使很多小麦发生了黄叶、烂根现象。
在此,提醒广大小麦种植户:如果您的小麦田里出现弱苗、病苗,除草剂应该延后使用,因为这种情况下的小麦难以接受除草剂的刺激!
一、来看小麦发黄的原因
1、浇水量过大,且地势低洼引起的盐渍,相对渍水状态在5天以上。有机质分解缓慢,养分不能及时吸收,致使麦苗叶色发黄。
2、缺钾黄苗,且大量施氮。与缺氮苗弱不同,缺钾发黄常发生在砂质土壤的田块,而且畦边重于畦中,发黄的麦苗一般先从叶尖开始,然后沿着叶缘向下伸展,黄叶往往软化,后期贴于地面。
3、播种过深。小麦的播种深度,一般情况下,小麦的播种适宜深度为3-5厘米,如果超过了5厘米,那么出的苗长势弱、黄、分蘖率偏少。
4、天气异常,巧遇倒春寒,没有浇透水引起低温冻害。麦拔节前遇到-5℃至-8℃的低温、拔节后遇到0℃左右的低温都容易造成冻害。
5、耕层浅。玉米秸秆还田量大,耕层一般都不足20厘米,小麦很难扎根土壤中,养分供给不足,长此以往,出现黄化现象不足为奇。
6、小麦黄矮病,又叫黄叶病、嵌边病,新叶从叶尖开始发黄。叶片颜色为金黄色到鲜黄色,黄化部分占全叶片的30%~50%。
二、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病主要原因
1、气象因素影响。小麦病毒病发生程度的气象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对于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来说,秋播后土壤温度和湿度及翌年小麦返青期的气温与发病关系密切。持续5~20℃的温度与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病情发展的适宜气温高度吻合。
2、小麦播期偏早,播量大。早播的土温有利于土壤中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萌发侵染,故来年显症状时发病重;迟播则不利于休眠孢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侵染,发病轻;同时,早播和滥播容易造成冬前麦苗旺长早衰,使小麦降低了抗病、耐病能力。
3、管理粗放,措施不到位。多数农户对病虫害的认识水平仍停留在“防治”阶段,没有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只有病虫害发生到一定程度时,农户才开始喷药防治,否则就会认为“白花钱”。据调查,麦苗开始返青就进行麦田管理的地块,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生较轻,相反,管理方式较粗放,等到麦苗显症状在进行管理的地块发病较重。
4、农事操作不规范。在田间,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呈现随水流、地势、机械操作扩展的蔓延势态;由于农事机械的混合使用,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呈现在多数乡镇交叉感染的布局;再加上农户种植管理意识薄弱,自家地块管理的时候也不考虑土壤传播的问题,这就是近几年岱岳区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小麦黄花叶病毒病配套栽培技术
1、轮作倒茬轮作倒茬是防治土壤传播病害的关键措施。通过与非寄主作物油菜、马铃薯等蔬菜轮作,能够改变禾谷多黏菌的生活条件,达到减少病原菌、减轻病害的目的。
2、选用抗、耐病品种。防治小麦黄花叶病经济有效的方法是选用抗病品种。
3、加强田间管理前茬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施用充分腐烂的农家肥,可以增加农田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抑制病菌的滋长;及时田内及周围杂草;适时迟播,避开禾谷多黏菌的适侵染时期;避免通过带病残体、病土、农事机具等途径传播;翌春早划锄,早追施肥料,增强植株个体的抗耐病能力。
小麦发黄、死棵对小麦产量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若不能及时处理,将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越冬,造成严重减产!对于已经发生的地块,抓紧时间对症施药。并及时传播和告知广大农民朋友,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发黄、死棵不容忽视!
避免减产,及时防治!
让小麦过冬!
让来年收获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