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冻害是指麦田经历连续低温天气而导致的小麦生长停滞或整株死亡的现象。目前影响小麦生产的小麦冻害类型主要有冬季冻害、早春冻害和低温冷害。
小麦冬季冻害主要受品种和气候影响。
近几年随着暖冬气温的出现,弱冬品种因产量高,越来越为农民喜爱。但由于弱冬品种的抗寒性较差,对突然的降温难以适应,造成叶片大量干枯,甚至死亡。
此外,小麦播种后0℃以上积温是影响小麦冬前生长发育的直接气候因素,小麦冬前积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为485~650℃为宜。超过650℃度以上,麦苗会出现旺长,叶龄较大,株体较高,过早封垄,个体内部糖分储量下降,抗寒性降低,易遭受冻害。
小麦冻害一般可分为四级
一级冻害为轻微冻害,主要表现为上部2~3片叶的叶尖或不足1/2叶片受冻发黄;
二、三级冻害主要表现为叶片一半以上受冻枯黄;
四级冻害为严重冻害,主要表现为30%以上的主茎和大分蘖受冻,已经拔节的,茎秆部分冻裂,幼穗失水萎蔫甚至死亡。
小麦易发生冻害的条件:
温度:小麦越冬期间(12月下旬至来年2月中旬)持续低温或越冬期间因天气反常造成冻融交替而形成的小麦冻害。
初冬冻害:小麦播种后,气温高,一直持续到立冬前后,然后突然降温,比如降雪、降雨等,气温骤降10℃左右,达-10℃以下,持续2~3天,小麦的幼苗未经过抗寒性锻炼,抗冻能力较差,极易形成初冬(11月中下旬至12月中旬)冻害。
长寒型冻害:当冬季有两个月以上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以上,气温在-15~13℃的天数较多,易发生冬季长寒型冻害。
越冬冻害:越冬期(12月下旬至来年2月中旬)小麦处于休眠状态,抗寒能力很强。但由于黄淮海区小麦具有越冬不停止生长的特点,此阶段小麦处于地上部稍长,地下部分生长阶段,一旦遇回暖天气,幼苗又开始生长,抗寒力相对减弱,当再次寒流降温到-15~-13℃时,即会产生较严重的越冬冻害。
麦苗:发生冻害的小麦类型是弱苗和旺苗
麦苗前期生长过旺,会造成田间群体大,苗子弱,抗病和抗逆能力差,越冬时如遇低温,很容易产生冻害,而且易发生病虫害,较易受损失,而且苗子群体太大会产生很多无效分蘖,损耗养分且不结实,会对产量造成影响。
耕地:前期整地质量差的麦田,特别是近年旋耕未镇压的麦田及沙土地麦田,年年都有越冬期冻死苗现象。墒情差的情况下,也可形成严重冻害。另外,耕层浅,作物根系暴露于地表或播种过深,麦苗长势弱的地块都易造成冻害。
品种:不同的小麦品种的发育特点有较大的差异,发育进程有快有慢,遭受冻害的程度也不同。小麦品种间抗冻耐寒能力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对于初冬冻害、越冬期冻害及早春冻害,
小麦的抗冻力强弱顺序是:1.冬性品种;2.弱春性品种;3.春性品种。
防治小麦冬季冻害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选用抗寒品种,适期播种;
二是加强深松耕技术,促进小麦扎根;
三是及时追施肥、水,促进小分蘖迅速生长,对主茎和大分蘖已经冻死的麦田,在解冻后和拔节期分两次追肥;
四是注意清沟排渍,增加根部吸收养分的能力,以叶片恢复生长和新分蘖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