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做好2021-2022年度小麦、油菜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增强防控主动性、预见性和科学性,确保夏季粮油生产、质量,经省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专家组指导和专家组论证,我站制定了《安徽省2021-2022年度小麦、油菜重大病虫害防治预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一、病虫发生趋势
根据近年我省小麦、油菜病虫发生情况和种植品种抗性等因素,结合病虫发生演替规律,综合分析预测:2021-2022年度我省小麦病虫总体偏重至大发生,其中赤霉病大流行风险高,小麦穗期蚜虫偏重发生。油菜菌核病总体偏重发生。预计全省小麦、油菜主要病虫发生总面积分别约为8200万亩次、800万亩次。
二、防治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法治植保”理念,围绕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和农产品质量,强化病虫监测预警,增强重大病虫应急防控能力,突出应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示范融合,大力推广应用高效施药器械,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效率和效益,切实将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保障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
三、防治任务与目标
防治任务:2021-2022年度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治任务约为1.5亿亩次,其中小麦赤霉病约8000万亩次(含兼治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小麦纹枯病约2300万亩次,蚜虫约2900万亩次。油菜病虫害防治任务约为700万亩次。同时,全年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5%,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5%,小麦秋播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比例达90%以上。
防治目标:通过有效防治,将小麦、油菜重大病虫造成的危害降到经济允许损失以下。具体目标是:小麦赤霉病病粒率控制在3%以下,白粉病、锈病病情指数控制在8以下,小麦纹枯病侵茎株率控制在10%以下,地下害虫为害造成的小麦死苗率控制在3%以下,蚜虫百穗蚜量控制在500头以下。油菜菌核病病情指数控制在10以下。通过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四、工作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从保障国家粮油和质量的角度出发,突出抓好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等重大病虫防控工作。落实《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重大病虫害防控属地管理责任,充分发挥各地防控指挥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对小麦、油菜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建立病虫发生防治定期汇报和重大病虫防控工作调度通报制度。
(二)加强监测预警。要切实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工作,进一步充实测报力量,建立健全乡镇测报网络,确保测报技术人员在岗履责。按照病虫测报调查规范开展系统调查,及时发布趋势预报。
(三)加强示范创建。要结合省级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村、场),积极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突出开展生态控害、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开展环境友好型高效药剂与高工效施药器械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提高植保公共服务水平和重大病虫害的应急防控能力。
(四)加强宣传指导。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短信、微信、明白纸、防治现场会、农民田间学校等形式,结合职业农民培训、农技推广示范县等项目,大力宣传普及重大病虫防治技术与绿色防控技术。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引导农民科学防控重大病虫害,切实提高病虫防治质量和效益。
(五)加强资金支持。整合项目资金,统筹粮食生产发展专项、农业社会化服务专项、农业生产救灾(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补助资金等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调度工作,确保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防治等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六)加强督导检查。要在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成立防控工作指导组,对辖区各地及时开展防治工作指导。定期开展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互查。加强农药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药行为。
五、主要防控技术
(一)小麦病虫害
1.防治技术策略
突出绿色防控技术,科学开展化学防治,病害重在预防,虫害达标防治。
2.主推技术
(1)选用抗(耐)病品种。大力推广应用对赤霉病抗(耐)性较强的品种,其中沿淮淮北压缩感病品种种植面积,淮河以南压缩中感以上品种种植面积,同时积极扩大优质、多抗、高产品种的种植比例,全面提升主导小麦品种的抗病性,降低病害流行风险。
(2)大力推行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技术。根据当地小麦土传病害、地下害虫等发生特点,科学合理选择经过试验示范、高效的对路拌种药剂。可选用悬浮种衣剂苯醚·咯·噻虫、烯肟·苯·噻虫、氟环·咯·噻虫、嘧·咪·噻虫嗪、戊唑·吡虫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呋酰胺等,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降低土(种)传病害的发生危害程度。小麦全蚀病发生地区可选用硅噻菌胺悬浮种衣剂等进行种子拌种或包衣。地下害虫常发地区推行杀虫剂拌种防治技术,可选用噻虫嗪、噻虫胺、吨虫啉、呋虫胺或辛硫磷等进行拌种。拌种时注意把握药剂用量,防止产生药害。地下害虫严重发生地区,可选用辛硫磷颗粒剂于耕地前撒施。推广土壤深翻和秸秆深埋等土壤处理技术。
(3)健身栽培。适期适摘适量适法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力争苗全苗匀苗壮;合理运筹肥水,科学选用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氨基寡糖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小麦抗逆性。
(4)关键时期适时防治。加强病虫情监测调查,及时发布趋势预报。重点抓好小麦播种期、返青后期至拔节初期和抽穗扬花期等三个关键生育期的病虫害总体防控。即小麦播种期作好种子处理,防治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等。小麦返青后期至拔节初期以纹枯病为主治对象,兼治麦蜘蛛、苗蚜等其它病虫。小麦齐穗见花期,实施以赤霉病防控为主兼治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的总体防控策略。
3.主要病虫防治技术
(1)小麦赤霉病。小麦齐穗见花期,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持效性较好且对锈病、白粉病有兼治作用的药剂,药剂选择要兼顾对赤霉病防效和降低生物毒素双重作用。如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丙硫·戊唑醇、氰烯·已唑醇、咪铜·氟环唑、喹啉·戊唑醇、肟菌·戊唑醇、唑醚·氟环唑、唑醚·戊唑醇、丙环·咪鲜胺、唑醚·咪鲜胺、咪鲜嗒菌酯、井冈·戊唑醇、戊唑·百菌清、戊唑·噻霉酮、丙环·福美双、戊唑·福美双、苯甲·丙环唑、甲硫·己唑醇、甲硫·戊唑醇、戊唑·咪鲜胺等复配制剂(排名不分先后)。试验示范戊唑·嘧菌酯、氟环·醚菌酯、氟环·咯菌庸、戊唑·醚菌酯等新登记药剂。专用优质小麦可选用井冈·蜡芽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防治。同时,优先选用适用于飞防作业的超低容量液剂、统防统治作业的液态环保型药剂,以及纳米农药等,提高防治效果。根据病虫发生趋势预报,推行分区治理,科学用药,有效控害的施药技术。要准确抓住小麦齐穗至扬花期(见花打药)开展次预防,药量要足,突出预防和兼治病害作用,施药后5天左右开展第二次预防,突出预防病害和控制生物毒素。
(2)小麦纹枯病及土(种)传病害。秋播期选择包衣或拌种剂进行拌种防治。小麦返青后期至拔节初期施药防治,依照防治指标,选用井冈·蜡芽菌、苯甲·丙环唑、噻呋酰胺、井冈霉素A、丙环唑等药剂。选择上午有露水时施药,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重病区首次施药后10天左右再防一次。遇涝时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3)小麦锈病、白粉病。对拔节-孕穗期出现的条锈病发病中心或条锈病、白粉病发生较重的田块,要立即围歼防治,控制其蔓延。可选用烯唑醇、三唑酮、丙环唑、菌唑、醚菌酯、氟环唑等药剂喷雾防治。小麦抽穗后结合预防小麦赤霉病,开展对小麦锈病、白粉病的兼治。
(4)小麦蚜虫。注意保护利用天敌,重点保护好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蚜茧蜂、草岭等优势种天敌。当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大于1:300时,可有效控制麦蚜为害。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苗期300头/百株,穗期500头/百穗)、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时,可选用吡蚜酮、呋虫胺、高氯·啶虫脒、啶虫胀、氟啶虫胺睛、噻虫嗪等药剂对水喷雾防治,兼治麦田灰飞虱。穗期蚜虫发生数量较大时,可选用噻虫·高氯氟、联苯·噻虫胺、联苯·呋虫胺、联苯·噻虫嗪等药剂进行防治。
(5)小麦红蜘蛛。秋苗期每市尺行长50头(或撒播麦田每平方尺有虫75头)以上、小麦返青期每市尺行长200头(或撒播麦田每平方尺有虫350头)以上的麦田,可选用联苯菊酯、阿维菌素等喷雾防治。
(6)小麦吸浆虫。于成虫盛期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吡虫啉、氯氟·吡虫啉、倍硫磷等喷雾防治。
(二)油菜菌核病
1.防治技术策略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预测预报为依据,适时药控为关键,全面实施综合治理技术。
2.主推技术
油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3.具体技术措施
(1)选用抗(耐)病性较强的品种。油菜菌核病重发地区,重点推广种植对菌核病抗(耐)病性表现相对较好的早熟品种。
(2)做好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做到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开好“三沟”,做到沟沟相通,确保田间明水能排、暗水能滤,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油菜根系活力;科学选用二氢卟吩铁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植株抗逆性。
(3)规范施药技术。切实把好药剂防治“三关”,即防治适期与次数、对路药剂和施药器械三个关键环节。
①施药适期与防治次数。于油菜盛花期施药防治1次;若油菜花期遇连阴雨,于盛花初期增加药剂防治1次。
②防治药剂。可选用菌核净、腐霉利、啶酰菌胺、氟唑菌酰羟胺等药剂。同时须注意花期用药,对授粉蜜蜂的不良影响。
③施药器械。大力推广应用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施药器械。
(来源:安徽省种子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