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角斑病菌科学分类::薄壁菌门、假单胞菌科、黄单胞菌。
草莓角斑病菌分布地区
希腊、德国、意大利、葡萄牙、美国、巴西、委内瑞拉、新西兰、澳大利亚、阿根廷、罗马尼亚、埃塞俄比亚、法国、西班牙、留尼旺、。
草莓角斑病菌危害性状
草莓是该病原的主要寄主。F.ananasa是草莓(F.chiloensis)和野生草莓(F.virginiana)的杂交种,但它和许多品种对病原菌的感病性差异较大。野生草莓、欧洲草莓、金露莓和P.glandulosa是接种寄主。但F.moschata对该病原菌免疫。草莓角斑病菌1962年首次报道于北美洲,草莓角斑病会引起产量下降,但一般不是毁灭性的。经常采用喷灌的地方损失会加大。
在叶片***细的叶脉之间出现多角、具有光泽的1-4mm大小的水浸状病斑,早期病斑只能在叶片背面看到,对光时呈透明的圆点。两周后斑点扩大、合并,在叶片正面也能看到水浸状的红褐色角斑。菌液流出后遇到干燥天气,病斑上因形成胶状膜,而常有光泽。病斑通常是沿着初生的次生叶扩展。病死组织脱落,使叶片形成许多洞孔。在发病***严重的情况下,解剖病枝顶部,其内部组织的变化和症状常常是局部水浸状。
草莓角斑病菌生物特性
草莓角斑病菌是好气的革兰氏阴性杆状,无荚膜,无芽孢,大小为0.4μm×1.3μm,具有一根极生鞭毛。在NA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规则,凸起状,有光泽、透明或淡黄色。
草莓角斑病菌如何防治?
首先是检查病害症状,看托叶上有无角斑症状。其次要检查有角斑症状的病叶,是否有该病原菌是否存在,可以通过直接分离法和间接分离法。即将具水浸状病斑的叶片放在研钵中,加少量蒸馏水研磨浸渍,制成悬浮液,然后,用间接荧光免疫抗体染色法检查。必要时可以采用划线分离该病原菌。由于病原菌在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很慢,直接分离时常被其他快速生长的微生物所覆盖,因此较难成功。
通常是在YDC等平板上划线,并在27℃下培养,4-5天后就可以看到***批菌落。菌落圆形,大小为0.5-1.0mm,黄色,圆顶状,边缘规则。该病原菌的纯培养和其他黄单胞菌不同,在33℃下不生长,七叶苷不水解,对氯化钠的耐受度为0.5%-1.0%。IF技术能成功地检测浓缩的悬浮液及10倍稀释液。当检测结果为阳性时,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几百个小而圆的荧光,在使用抗血清的不同稀释度时,没有其他发生干扰。对无症状的枝头进行检测难度较大。任何受感染的枝头叶窝只要通过组织检测就能检测到,一般只用一个枝头检查。
有人在研究检测无症状枝头的方法,即将枝头洗净、捣碎、拌匀,用离心的方法将菌液浓缩,再用WAS检测。虽然该方法不是很灵敏,但作为初步检测是很有用的。我国将该病菌列入三类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在EPPO为A2类,而IAPSC也认为该病菌具有检疫重要性。
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有关草莓角斑病菌特点,希望您能学以致用,做好草莓角斑病菌的防治工作,收获一份丰收的喜悦。关注火爆农资招商网微信公众号(huobao3456tv)了解更多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