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粘虫学名Mythimnaseparata(Walker)鳞翅目,夜蛾科。异名LeucaniaseparataWalker.别名:粟夜盗虫、剃枝虫。俗名:五彩虫、麦蚕等。分布除新疆未见报道外,遍布各地。寄主麦、稻、粟、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等16科104种以上植物。
小麦粘虫简介
学名Mythimnaseparata(Walker)鳞翅目,夜蛾科。异名LeucaniaseparataWalker别名粟夜盗虫、剃枝虫。俗名五彩虫、麦蚕等。分布除新疆未见报道外,遍布各地。寄主麦、稻、粟、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等16科104种以上植物。为害特点幼虫食叶,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造成严重损失。因其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成为性重要农业害虫。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17mm,翅展36-40mm.头部与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黄褐色、黄色或橙色,变化很多;内横线往往只现几个黑点,环纹与肾纹褐黄色,界限不显着,肾纹后端有一个白点,其两侧各有一个黑点;外横线为一列黑点;亚缘线自顶角内斜至Mz;缘线为一列黑点。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渐淡。卵长约0.5mm,半球形,初产白色渐变黄色,有光泽。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成块。老熟幼虫体长38mm.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额扁,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变化甚大(常因食料和环境不同而有变化);在大发生时背面常呈黑色,腹面淡污色,背中线白色,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稍带蓝色,气门线与气门下线之间粉红色至灰白色。腹足外侧有黑褐色宽纵带,足的先端有半环式黑褐色趾钩。蛹长约19mm;红褐色;腹部5-7节背面前缘各有一列齿状点刻;臀棘上有刺4根,中央2根粗大,两侧的细短刺略弯。
小麦粘虫生活习性
生活习性年发生世代数各地不一,从北至南世代数为:东北、内蒙古年生2-3代,华北中南部3-4代,江苏淮河流域4-5代,长江流域5-6代,华南6-8代。粘虫属迁飞性害虫,其越冬分界线在北纬33度一带。在33度以北地区任何虫态均不能越冬;在湖南、江西、浙江一带,以幼虫和蛹在稻桩、田埂杂草、绿肥田、麦田表土下等处越冬;在广东、福建南部终年繁殖,无越冬现象。北方春季出现的大量成虫系由南方迁飞所至。成虫产卵于叶尖或嫩叶、心叶皱缝间,常使叶片成纵卷。初孵幼虫腹足未全发育,所以行走如尺蠖;初龄幼虫仅能啃食叶肉,使叶片呈现白色斑点;3龄后可蚕食叶片成缺刻,5-6龄幼虫进入暴食期。幼虫共6龄。老熟幼虫在根际表土1-3cm做土室化蛹。发育起点温度:卵13.1土1℃,幼虫7.7土1.3℃,蛹12.0土0.5℃,成虫产卵9.0土0.8℃;整个生活史为9.6土1℃。有效发育积温:卵期4.3日度,幼虫期402.1日度,蛹期121.0日度,成虫产卵111日度;整个生活史为685.2日度。成虫昼伏夜出,傍晚开始活动。黄昏时觅食,半夜交尾产卵,黎明时寻找隐蔽场所。成虫对糖醋液趋性强,产卵趋向黄枯叶片。在麦田喜把卵产在麦株基部枯黄叶片叶尖处折缝里;在稻田多把卵产在中上部半枯黄的叶尖上,着卵枯叶纵卷成条状。每个卵块一般20-40粒,成条状或重叠,多者达200-300粒,每雌一生产卵1000-2000粒。初孵幼虫有群集性,1、2龄幼虫多在麦株基部叶背或分蘖叶背光处为害,3龄后食量大增,5-6龄进入暴食阶段,食光叶片或把穗头咬断,其食量占整个幼虫期90%左右,3龄后的幼虫有假死性,受惊动迅速卷缩坠地,畏光,晴天白昼潜伏在麦根处土缝中,傍晚后或阴天爬到植株上为害,幼虫发生量大食料缺乏时,常成群迁移到附近地块继续为害,老熟幼虫入土化蛹。适宜该虫温度为10-25℃,相对湿度为85%.产卵适温19-22℃,适宜相对湿度为90%左右,气温低于15℃或高于25℃,产卵明显减少,气温高于35℃即不能产卵。湿度直接影响初孵幼虫存活率的高低。该虫成虫需取食花蜜补充营养,遇有蜜源丰富,产卵量高;幼虫取食禾本科植物的发育快,羽化的成虫产卵量高。成虫喜在茂密的田块产卵,生产上长势好的小麦、粟、水稻田、生长茂密的密植田及多肥、灌溉好的田块,利于该虫大发生。天敌主要有步行甲、蛙类、鸟类、寄生蜂、寄生蝇等。
小麦粘虫防治方法
1、利用成虫多在禾谷类作物叶上产卵习性,在麦田插谷草把或稻草把,亩插入60~100个,每5天更换新草把,把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
2、糖醋盆: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90%敌百虫1份调匀,或用泡菜水加适量农药,在成虫发生期设置。
3、黑光灯诱杀成虫。
4、防治: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加40%乐果乳油1500倍液,时间:幼虫3龄前。用法:喷洒,每亩喷兑好的药液75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