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红铃虫分布为害
棉红铃虫,属鳞翅目,麦蛾科。为害棉花、洋麻、黄麻、亚麻、蜀葵、洋绿豆等8科77种植物。是棉花的重要害虫。分布除甘肃河西走廊及青海、新疆棉区未见,国内其他棉区均有发生。国外遍布世界各大洲。
棉红铃虫发生规律
在我国年生2-7代,黄河流域2-3代,长江流域3-4代,幼虫随棉花贮藏、加工爬至屋顶等缝隙处结白茧滞育越冬,也可在棉籽、枯铃里越冬。安徽5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羽化时间长达2个多月。长江流域各代卵发生历期为6月下旬、8月上旬、8月底,秋季气温高时可发生不完全的4代。成虫白天潜伏,夜间交配产卵,代多产在嫩头或嫩叶上,第二代多产在下部的青铃萼片内,第三代多产在中上部青铃萼片内。成虫对黑光灯有趋性,飞翔力不强。初孵幼虫经1、2小时蛀人蕾内,每头幼虫可为害2-3个铃室、2-7粒棉籽。温湿度高利其繁殖,气温20-35℃,相对湿度80%以上适其生长发育,长江流域气候条件适宜则发生重。雨量过多年份对其繁殖不利则发生轻。红铃虫天敌有60多种,如澳州赤眼蜂、金小蜂、茧蜂、姬蜂、草蛉、小花蝽等。
棉红铃虫为害特征
以幼虫为害棉花蕾、花、铃、棉籽,引起落花、落蕾、落铃或烂铃、僵瓣。红铃虫为害蕾,蕾的上部有蛀孔,蛀孔很小,似针尖状黑褐色。蕾外无虫粪,蕾内有绿色细屑状粪便,小蕾花芯吃光后不能开放而脱落,大蕾一般不脱落,花开放不正常,发育不良,花冠短小:红铃虫为害铃,在铃的下部或铃室联缝处或在铃的顶部有蛀孔,蛀孔似受害蕾,黑褐色,羽化孔2.5mm,铃内、外无虫粪,在铃壳内壁上有黄褐色至水青色虫道和芝麻大小的虫瘤。为害棉籽,蛀食虫粪在棉籽内,有时把两粒被害棉籽缀连在一起,叫双连籽。小铃脱落,雨水多时大铃常腐烂,雨水少时呈僵瓣花。
棉红铃虫防治措施
(1)拔节前摘除枯铃;油用棉籽要求在每年5月底前榨完,并及时处理棉花渣。棉杆要在5月底前处理完。
堆花时上面覆盖物用麻袋,幼虫多爬至覆盖物下面,第二天晒花前扫杀。采用帘架晒花,晒场周围挖沟撒施农药。收花前仓库内涂缝,墙上安置药带。成虫羽化期喷80%敌敌畏乳油800-900倍液,隔3-4天1次。也可安置30W黑光灯诱杀成虫。(3)4月份在仓库内释放黑青小蜂(金小蜂)每立方米30-50头。
(2)药剂防治可喷施1%甲维盐乳油1500倍液,或5%氯氟氰菊酯1000倍液,或10%灭多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5%甲维·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