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出现“褐穗”

2020/8/20 3456.TV病虫害防治

粒瘟粒瘟病是稻瘟病的一种,是由于稻梨孢真菌感染所致。水稻稻谷感染稻瘟病菌,颖壳变色或不变色,稻谷变黑。乳熟期比较明显,叶鞘不感病。

鞘腐病属复合真菌感染所致,其中禾谷镰孢真菌变种为优势种。剑叶叶鞘首先感病,进而传染颖壳、稻粒,使颖壳、稻粒变成黑褐色,形成褐穗或黑粒。

褐斑病也叫细菌性鞘腐病,由于丁香假单胞细菌丁香致病变种感染所致。主要危害叶片,病斑成纺锤形斑;叶鞘感病主要发生在抽穗前的穗苞上,导致茎、颖壳感病呈黑褐色,并深入籽粒。

褐变穗病褐变穗病属链格孢真菌和附球霉真菌复合感染所致,其中链格孢真菌为优势种。水稻抽穗后不久,突出特点颖壳内颖变褐,外颖正常,并伴随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叶鞘往往不感病,对籽粒灌浆影响比较小,但受害籽粒出现茶色米和黑米概率较高,严重影响米质。

二、水稻“褐穗”发病时期

粒瘟病在灌浆:成熟期感病。鞘腐病在剑叶抽出:抽穗期感病,在扬花灌浆期为危害盛期。褐斑病在孕穗期开始感病,起初叶片表现病斑,而后剑叶抽出—破口期为危害盛期。褐变穗病在抽穗以后不久感病。

水稻“褐穗”多显症在抽穗至成熟期发生,预防时期应该孕穗抽穗期开始,结合稻瘟病的防治,进行药剂叶面喷雾处理2~3次。

三、水稻“褐穗”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加强检疫,防止带病种子的调入和调出。选用抗病、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浅水灌溉,防止田水串流。采用配方施肥,忌偏施氮肥;及时田边杂草,处理带菌稻草,切除传染源。

2、化学防治:在水稻孕穗期、孕穗末期和齐穗期,结合水稻稻瘟病的预防,采用组方用药技术,可有效预防水稻鞘腐病、褐斑病、褐变穗病以及纹枯病和稻曲病、胡麻斑等多种病好的发生和蔓延;同时,加入磷酸二氢钾对水稻生理性“红尖”病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生育期连续2~3次。

3、防治配方:咪酰胺类或稻瘟灵(富士一号)或三环唑类或吡唑醚菌酯(柯欧)或春雷霉素戊唑醇 磷酸二氢钾。药剂交替进行较好,以免产生抗药性,并于下午16:00时之后用药,避开高温和开花授粉高峰期,以免影响水稻开花授粉质量。

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有水稻出现“褐穗”的特点,希望您能学以致用,做好水稻出现“褐穗”的防治工作,收获一份丰收的喜悦。关注火爆农资招商网微信公众号(huobao3456tv)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免费加群

上一篇: 水稻各种缺素发黄

下一篇: 稻田斜纹夜蛾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uobao3456tv关注

-->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联系Q Q:
  • 微  信:
  • 代理区域:  
  • 意向产品:

同类厂家查看(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农资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