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武汉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 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地址:武汉市武昌区蛇山西坡特1号 [湖北-武汉]
黄鹤楼概述
历史上的黄鹤楼屡毁屡建,仅清代即七毁七建,一楼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黄鹤楼初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距今已有1780多年的历史,当时是一座用于军事指挥用的岗楼,其后逐渐演变成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文因景成”,“景借文传”,前人流传至今的诗词、文赋、楹联匾额、摩岩石刻和民间故事,使黄鹤楼成为山川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一楼毁于光绪十年。之后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现今的黄鹤楼,1985年6月重新矗立在蛇山之巅,占地535亩,其中绿地面积443亩,绿地率达82.83%。西起司门口,东止大东门,因山就势,错落有致,园内现有分东西南北及首义五个区。
黄鹤楼重建开放以来,已接待中外游客4000余万人次,接待党和与外国首脑100多位。黄鹤楼已通过ISO14001环保体系论证和ISO9000质量体系论证,跻身于“湖北省经济十强企业”,先后荣获“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4A级旅游景区(点)”、“建设部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湖北省园林绿化单位十强”、“省级文明单位”、“市级文明单位”、“文明窗口地带”、“新风杯双十佳单位”等荣誉称号。成为一座集游览、观光、餐饮、娱乐和购物为一体的当代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