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笋霜霉病是为害莴笋的主要病害,又叫“火风病”,主要为害莴笋叶片,该病先出现接近地面叶片,后逐渐向上发病,发病初期叶片背面呈现不规则淡黄色斑块,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白色霉层,严重时叶片正面也能看到。病斑受叶脉的限制呈不规则形,后期变为褐色,严重时全叶枯黄,造成减产甚至灭收。莴笋霜霉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莴笋霜霉病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同田条件下,不同品种发病轻重不同,应选择适宜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的抗病品种。
2、合理密植。种植密度应根据不同品种而定,不能太大,保持田间透风透光,厢面不宜太宽,以60公分为宜,深挖排水沟,沟深不能低于20公分,作高哇栽培,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用肥水,增加中耕次数,使之利于莴笋的生长,而不利于病害的发生。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进行防治:①50%烯酰吗啉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②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雾防治;③58%甲霜.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雾防治。以上农药交替使用,5—7天喷雾一次,根据病情用药2—3次。
症状表现
莴苣霜霉病是笋子生长期间的一种常发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笋子感病后,先由植株的下部叶片开始发病,然后向上发展。发病初期,在叶片的正面可以看到有浅黄色的褪绿病斑,空气潮湿时叶片背面的病斑上生有灰白色的霉层,即这位朋友说的小毛毛。随病情发展,病斑逐渐变为黄褐色,多个病斑相连,致全部叶片枯黄干死。
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该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原菌可以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开春后温湿度条件合适时即开始侵染为害。感病植株上的病原孢子经由风、雨、灌溉水及农事操作等在田间进行多次再侵染而传播为害。
霜霉病是一种低温、高湿性病害。病原菌的生长发育适宜温度在20℃左右,而要求的空气相对湿度则在85%以上。一般在春季的连阴雨期间发病重;田间种植密度过大,浇水过多,土壤潮湿,或排水不良的地块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1、实行轮作
大田栽培笋子时,尽量与豆科、茄科蔬菜或粮食作物进行轮作。
2、加强田间管理
包括合理密植;采用小高畦覆盖地膜栽培;实行小水浇灌或膜下灌水,防止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等措施。目的是创造一个适宜莴笋生长的干爽、通风透光,而不利于病菌扩散传播的环境条件。
3、药剂防治
田间发现病株后,及时喷药防治。常用的药剂有:52.2%铜?霜脲氰水分散粒剂(抑快净)10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等。每隔7-10天1次,连续交替用药2-3次。
注意:根据莴笋霜霉病的发病特点,喷药时一定要把药液喷到植株茎部叶片的背面,以求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