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瘿蜂是板栗树的一种常见害虫,它是一种小型的蜂子,危害初期症状不明显,因此常常被人们忽视,但严重时枝条枯死,造成当年绝产,并严重影响树势。那么板栗瘿蜂该如何防治呢?
板栗瘿蜂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5~3.0mm,体黑褐色,有光泽,触角丝状,14节,每节着生稀疏细毛。胸部光滑,中胸背板侧缘略具饰边,背面近中央有2条对称的弧沟;小盾片近圆形,向上隆起,略具饰边,表面有不规则形刻点,并被疏毛。腹部光滑,背面近椭圆形隆起;腹面斜削。产卵管褐色,紧贴腹末腹面中央。足黄褐色,末跗节及爪深褐色,后足较发达。
卵:椭圆形,乳白色,表面光滑,长0.15~0.17mm,宽0.10~0.12mm。卵末端有细柄,长0.5~0.7mm,柄的末端略膨大。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2.5~3.0mm,乳白色,近老熟时为黄白色。口器茶褐色,胴部12节,节间明显,体光滑。
蛹:体较圆钝,胸部背面圆形突出,腹部略呈钝椭圆形,长2.5~3.0mm。刚刚孵化的蛹为乳白色,复眼赤色,口器茶褐色,近羽化时全体黑褐色,腹面略显白色。
板栗瘿蜂生活习性
该虫在舒城县1年发生1代,以初孵幼虫在栗芽内越冬,次年4月下旬开始活动,幼虫在瘿内生活35~65d,平均为50d左右。4月下旬逐渐老熟,5月上旬开始出现虫蛹,5月下旬为化蛹盛期。成虫一般于6月上旬开始羽化,成虫羽化后在瘿内静伏10~15d,中旬为羽化盛期,大部分6月下旬出瘿,成虫出瘿后爬至叶面,经5min左右即可飞翔。成虫寿命一般3~4d,该虫行孤雌生殖,出瘿后不久即开始产卵,8月下旬大部分幼虫孵化,10月下旬进入越冬期。
栗瘿蜂产卵适场所是密集的弱枝梢端叶芽。据舒城县森防站调查,在寄生的虫枝中,弱枝占87%,粗壮枝条很少被寄生。而85%的瘿瘤则着生于栗树梢端1~5芽。降水、寄主植物等因素对栗瘿蜂的发生有显著影响,成虫羽化期降水的多少和持续天数是影响此虫数量消长的重要因素。降水多时,虫瘿含水量增高,成虫自蛹室咬孔外出时,常被水浸透或潮湿的碎屑裹身,死于羽化道或虫孔;已经出瘿的成虫也常因两翅被雨水浸湿而死亡。降水强度越大,成虫死亡越多,当年新芽有卵率和次年虫瘿发生数量也大为减少。
在舒城县,一般丘岗区较山区发生重,如汤池、阙店和干汊河等乡镇发生较重,而晓天、庐镇和河棚等乡镇发生相对较轻;同一林分内,以实生栗树受害为重,嫁接栗树发生相对较轻;不同林分中,密度大者发生重,密度小者发生轻;在林龄不同林分,一般中幼林发生较重,老熟林发生较轻。另据调查,在舒城县板栗产区,中华长尾小蜂是栗瘿蜂的重要天敌。该寄生蜂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当年枯瘿内越冬,次年3月末至4月初羽化后寻找越冬的栗瘿蜂产卵寄生,幼虫孵化后即开始取食虫体,栗树因此不会形成虫瘿,且能抽出新梢,正常开花结实。
板栗瘿蜂防治方法
(1)连年冬剪保枯瘿。冬剪要求疏剪全部病虫枝、过密枝、纤弱枝和无利用价值的徒长枝,回缩多年生衰弱枝、缩短必须控制的发育枝,留放结果母枝及延长枝,这样可将80%的栗瘿蜂越冬幼虫剪除,余者作为天敌寄生,维持其种群。对当年枯瘿不作剪除,目的是保护天敌(中华长尾小蜂),以利寄生。
(2)栗实采收后到落叶前的晚秋季节用农药防治。以强渗透性、内吸性药剂为佳,浓度可适当提高,如用17%高渗久效磷乳油1∶150~200倍、10%氧化乐果乳油1∶200~300倍、5%吡虫啉乳油1∶300~400倍液或15%吡虫啉微胶囊干悬剂1∶1 000~1 5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此时的防治优点在于:栗瘿蜂正处于1龄幼虫期,虫态整齐、抗药力弱,易于杀死,且其天敌处于老熟期,又有枯瘿壳保护,不易被杀死;而且施药距第2年果实采收期有近1年时间,所以不会造成农药残留问题。
(3)利用栗瘿蜂初羽化成虫在虫瘿内停留10~15d左右的习性,分别于6月上旬和中旬各喷洒1次1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注意此时用药浓度不能过大;否则易造成农药残留,影响果实品质)进行防治,瘿内成虫死亡率可达95%以上,且对天敌昆虫基本上没有影响。
(4)板栗瘿蜂是以幼虫在栗芽内越冬的,易随接穗外运而传播蔓延。因此,新发展板栗地区应避免从此害虫发生区采集板栗接穗。
(5)对幼龄栗园,可在5月底以前人工摘除虫瘿。对摘除的虫瘿可集中烧毁或深埋。
(6)对被害严重、结实锐减的栗林可以施行短截更新。根据此蜂不产卵于休眠芽的特性,冬季将一年生枝条的休眠芽以上部分剪去,一年后即可恢复结果。
以上是板栗瘿蜂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关注火爆农资招商网微信公众号(huobao3456tv)了解更多植保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