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是在许多重要农作物上发生普遍、危害严重,较难防治的一种世界性病害。那么,白粉病是真菌还是细菌?白粉病什么原因造成的?白粉病用什么药效果好?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
白粉病是真菌还是细菌
白粉病属于真菌,危害果实,产量降低、果实失去商品价值,损失很大,严重影响果业生产。
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新梢,病叶皱缩,略带紫褐色,叶背可见松散的白粉层,这就是其病原菌和其繁殖体。病梢皱缩弯曲,叶片不良,而且与嫩茎的夹角较小,上下叶间距缩短,表面覆盖着白色粉状物。
白粉病有哪些危害
白粉病刚发生时可以从植株的叶面上看到有比较小的粉斑,如果防治不及时粉斑就会迅速扩展,导致叶片发黄枯死,布满整个叶片,白粉蔓延速度特别快,一旦白粉布满整个叶片,则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感染白粉病的蔬菜轻者减产10%-20%,重者30%-50%。
白粉病什么原因造成的
白粉病的发生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白粉病发病规律在10度到30度都会发生,大棚温度高是导致发病时间长传播比较快的原因之一。白粉病的真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但也比较耐干燥,空气湿度在25%到85%都可以存活,适宜繁殖的空气相对湿度是35%-45%。
白粉病的发生与与光照也有关,在隐蔽的散射光和弱光下,真菌繁殖快,强光照情况下繁殖慢些。
注意:如果大棚温度在10度以上,遇到连续阴雨天气,草帘不能拉开,对白粉病的真菌创造了有利的生长环境,极易感染白粉病。
白粉病用什么药效果好
一、有机硫类杀菌剂
以代森锰锌为代表的有机硫类杀菌剂,是广谱保护性杀菌剂。作用机制是抑制菌体内丙酮酸的氧化及病菌孢子萌发,阻止病菌侵入。该类药剂除对白粉病有效外,对作物的大部分病害均有防治作用,此类药剂不易产生抗性,但对侵入植物体内的菌丝体杀伤作用很少,用药量相对较大,属于保护性杀菌剂。
二、苯并咪唑类杀菌剂
以多菌灵为代表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的内吸性杀菌剂,具有和保护双重功效,对白粉病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主要作用机制是干扰病菌的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影响细胞分裂。由于该类药剂的大多数品种如苯菌灵、硫菌灵、甲基硫菌灵等在草莓上应用后终均转化成共同的抑菌毒物多菌灵,因此长期使用易产生抗药性。
三、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在白粉病防治中的应用,使白粉病的化学防治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作用机制是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故该类药剂又称为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抑制剂),使菌体细胞膜功能受到破坏,因而干扰菌丝的生长和孢子形成。该类药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等特点,兼有保护、、铲除和熏蒸作用。这类杀菌剂的品种主要有三唑酮、腈菌唑、四氟醚唑等。三唑酮在草莓白粉病防治上的应用,一开始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但长期使用后白粉病对三唑酮逐渐产生抗性,而且三唑酮在草莓上产生的药害和抑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腈菌唑和四氟醚唑是继三唑酮之后开发的新一代三唑类杀菌剂。该两种药剂与三唑酮相比药效更强,用药量更少,性高,对草莓抑制作用小,是目前草莓生产上用量的三唑类药剂。腈菌唑和四氟醚唑无论是作用还是保护作用均明显优于三唑酮。
四、仿生物植物源杀菌剂
该类药剂在防治白粉病上应用推广是化学防治技术的重大突破,它们的特点:无公害,对草莓花、果实,没有抑制生长作用。这类药剂的主要品种包括腈嘧菌脂、烯肟菌脂、醚菌脂等。世界上以腈嘧菌脂的使用量为,作用机制是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破坏病菌的能量合成,从而抑制病菌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萌发。该药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残留,促进草莓生长等特点,兼有预防、、铲除以及抑制孢子产生的作用。与三唑类杀菌剂、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苯并咪唑和苯胺类等杀菌剂都没有交互抗性,是取代三唑类杀菌剂的好药剂。
以上就是农资小编为大家介绍的白粉病是真菌还是细菌、什么原因造成的以及用什么药效果好相关信息,想了解更多种植技术,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huobao3456tv学习更多,关注后你也可以留言回复想了解的植保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