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豆角斑病是主要危害芸豆叶片的一种病害,并且多发生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那大家知道芸豆角斑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吗?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一、症状:主要在花期后发病,危害叶片,产生多角形黄褐色斑,后变紫褐色,叶背簇生灰紫色霉层,即病菌子实体。严重时危害荚果,荚上出现直径1厘米或稍大的大块霉斑、斑块边缘紫褐色,后期密生灰紫色霉层,病斑不凹陷,严重时可使种子霉烂。
二、发病规律:以菌丝块或分生孢子在种子上渡过不良环境,条件适宜成为侵染源。生长季节危害叶片,20℃以下,湿度大危害豆荚,并潜伏在种子上渡过不良环境。
三、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株留种
选无病株留种,并用45℃温水浸种10分钟可杀死病菌。
2.深耕、轮作
发病重的地块与非豆科蔬菜轮作,或收获后进行深翻0.4米。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晴天上午喷洒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60%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10天交替喷一次,连喷两次。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芸豆角斑病的防治方法,大家了解了吗?希望小编的文章对大家更好的防治芸豆病害有一定的帮助。
①选留无病种子,从无病地采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及时摘除病叶、病荚,病株残体,销毁;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高畦定植,地膜覆盖,避免田间湿度过大,减少田问结露的条件。
②种子处理:对带菌种子用45℃恒温水浸种15分钟捞出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或用种子重0.3%的50%福美双拌种,或用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4小时。
③发现零星病斑时及时喷药,可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7天喷一次,连喷三次。
1. 选用无病株留种
选无病株留种,并用45℃温水浸种10分钟可杀死病菌。
2. 深耕、轮作
发病重的地块与非豆科蔬菜轮作,或收获后进行深翻0.4米。
3.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晴天上午喷洒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60%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10天交替喷一次,连喷两次。
危害特征
病苗出土后,子叶呈红褐色溃疡状,或在着生小叶的节上及第二片叶柄基部产生水浸状斑,扩大后为红褐色,病斑绕茎扩展,幼苗即折断干枯。
成株叶片染病:始于叶尖或叶缘,初呈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后扩展为不规则形褐斑,病组织变薄近透明,周围有黄色晕圈,发病重的病斑连合,终致全叶变黑枯凋或扭曲畸形。
茎蔓染病:生红褐色溃疡状条斑,稍凹陷,绕茎1周后,致上部茎叶枯萎。
豆荚染病:初也生暗绿色油渍状小斑,后扩大为稍凹陷的圆形至不规则形褐斑,严重的豆英皱缩。
种子染病:种皮皱缩或产生黑色凹陷斑。湿度大时,茎叶或种脐病部常有黏液状菌脓溢出,别于炭疽病。
防治方法
①选留无病种子,从无病地采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及时摘除病叶、病荚,病株残体,销毁;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高畦定植,地膜覆盖,避免田间湿度过大,减少田问结露的条件。
②种子处理:对带菌种子用45℃恒温水浸种15分钟捞出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或用种子重0.3%的50%福美双拌种,或用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4小时。
③发现零星病斑时及时喷药,可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7天喷一次,连喷三次。
1、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造成枯白穗(个白穗),又称立枯病、黑脚病。小麦抽穗后,田间提早出现一片片死亡的麦株,应怀疑是全蚀病。小麦灌浆期―乳熟期是全蚀病症状明显时期。小麦全蚀病症状有三黑----黑根、黑脚、黑膏药。该病在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病。
苗期:幼苗发病后,植株矮化,下部黄叶多,分蘖少,类似于干旱缺肥状,初生根(种子根)和根茎(地中茎)变成黑褐色,严重时可造成全株连片死亡。
返青期:植株矮化,基部叶片变黄,初生根和次生根大部分变黑,病菌侵染至茎基部。
抽穗后:根部变为深黑色,茎基部1-2节形成“黑脚”,地上部形成枯白穗,在田间形成不规则的点片或条状枯死带。
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种子带菌和机械作业是造成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发病适温在在15℃~24℃。该病防治难度大,缺乏药剂,已成为当前小麦生产的潜在威胁。
1.1、防治方法:1.1.1、轮作倒茬:与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也可改种大豆、马铃薯等,可明显降低发病。1.1.2、筛选种植耐病品种。1.1.3、增施腐熟有机肥。
1.2、药剂防治:1.2.1、12.5%全蚀净(硅噻菌胺)200-300毫升,兑水1000毫升,拌麦种100公斤,搅拌均匀堆闷3小时。1.2.2、4.8%适麦丹(2.4%苯醚甲环唑+2.4%咯菌腈)30-40毫升拌麦种20-25公斤,堆闷3小时。1.2.3、可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80毫升加水兑成100-150毫升药浆,处理种子10-15公斤或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03%-0.05%拌种堆闷6小时后阴干播种。也可在小麦播种后20~30天和起身期用15%三唑酮500倍液或12.5%全蚀净及时灌根或顺垄喷浇小麦根部,灌根前后尽量不要浇水。发病重的地块要多灌一次,间隔7-10天。
2、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造成白穗(第二个白穗)。发生了纹枯病的小麦基部1-2节在拔节后显出中间灰白色,边缘褐色的云纹状斑。病斑向内侵入茎秆,引起枯白穗,病斑还向上蔓延到旗叶。小麦生长后期下部叶鞘表面生出白色菌核,后变深为褐色、黑褐色。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受害,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冬前即可发病,发病期主要在小麦返青至抽穗期。随着小麦进入返青、起身期,病情发展加快。小麦拔节后,病害侵入叶鞘和茎秆并随拔节向上扩展,严重度显着增加,至孕穗末期结束。抽穗后侵染茎秆,造成田间枯白穗。
发病特点:一般播种过早、播种量过大,田间群体过大的地块,以及施氮肥偏多、田间湿度偏大和遭受“冻害”的麦田,发病比较严重。相邻地块或上一年发病的地块,如果4-5月份雨湿条件适宜病害也有可能发生。
防治方法:2.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适期播种,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不要偏施氮肥,增强抗病力。2.2、种子处理。用2.5%适乐时15-20毫升或2%立克秀0.2%戊唑醇10-15克,兑水700毫升,拌种10千克。2.3、药剂防治。防治指标:返青至拔节期,病株率10-15%.次用药防治适期。要强调喷匀打透,药液喷洒到基部病斑。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8-10g兑水60kg或15%三唑酮可湿性80g,兑水60kg喷茎基部,7天后再喷第二次。亩用12.5%烯唑醇15~30克+50%多菌灵80~100克,或20%三唑酮(粉锈宁)50毫升+50%多菌灵80~100克,兑水60kg喷茎基部,7天后再喷第二次。
3、小麦根腐病:小麦根腐病形成白穗(第三个白穗)。主要是生长后期发病,病株易拔起,但不见根系腐烂,引起倒伏和形成“白穗”。感病种子胚局部或全部变褐色形成“黑胚粒”。种子表面也产生梭形或不规则形褐斑。各地均有发生。一般过早或过晚播种、田间管理粗放、田间杂草多、地下害虫危害,旱茬、瘠薄田,或遭受不良环境影响,均会不同程度地诱发该病。麦苗受冻易诱发病;抽穗后遇高温多雨或多雾天气导致叶片早枯;开花期以后遇持续高温多湿天气穗腐重,种子感病率高。根腐病往往和纹枯病、叶枯病等交织发生,加重对小麦的危害。有些发病田块可造成减产20%~30%,甚至更高。小麦根腐病易防难治,应预防为主,发现病株后及时用药。
防治方法:3.1、选育抗病品种。3.2、加强栽培防病措施。控制苗期病害的关键是适时播种,施足基肥,及时追肥,覆土不宜过深,麦田不连作。3.3、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戊唑醇拌种,或3%苯醚甲环唑250~300ml兑水500ml,拌麦种50公斤。也可用种子重量0.02%(有效成分)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80g拌麦种50公斤,要严格掌握适宜的剂量,防止药害发生。3.4、发病初期,选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喷雾,或5%井冈霉素水剂10克加水40公斤喷雾防治,隔7~10天再喷一次。喷药应喷匀、喷透,使药液充分浸透根、茎。或者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亩用烯唑醇等高效杀菌剂50毫升(加叶面肥)兑水40公斤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小麦开花初期,每亩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50%多福合剂100克加水喷雾,也可选用丙环唑或用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加烯唑醇半量复配喷雾防治,控制叶部病害发展或防止黑胚粒形成。
4、小麦赤霉病:赤霉菌造成白穗(第四个白穗)。赤霉病原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主要病害,近年在我市麦区有加重趋势。
穗腐:小穗或全穗,呈枯黄色,湿度大时在颖壳合缝处或小穗基部长一层红色霉层,小麦赤霉病病害名称由此而生。小穗发病后枯白不结实,而结实籽粒呆白、秕瘦,发芽率下降,或呈玫瑰红色。穗轴或穗梗受侵染后,形成枯白穗,病粒枯白、绉缩,胚部线紫红色。病粒能引起人、畜中毒,病粒率不超过4%。
秆腐:多发生在穗部以下1-3节的叶鞘及节部,初发病时叶鞘上出现淡褐色病斑,严重时产生粉红色霉层,病节以上枯黄,形成枯白穗,病株极易从病节处断开。在小麦扬花灌浆期如遇阴雨天气,极易引起赤霉病的发生流行。
4.1、喷药防治:防治小麦赤霉病以预防为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前后预防穗腐发生。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果遇到降雨、多雾、阴天或良好的湿度条件,利于赤霉病菌浸染传播,雨前要及时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0%多菌灵盐酸盐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咪鲜胺1000倍液,或12.5%烯唑醇1500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