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病虫害防治原则是
以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配合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达到生产、优质的无公害生产目的。不应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高生物富集性、高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农药及其混配农药。农药施用严格执行GB4285和GB/T8321的规定。
蓟马
危害特征:属于缨翅目蓟马科。成虫、若虫以锉吸式口器为害心叶嫩芽及幼果。被害植株生长点萎缩、变黑而出现丛生现象,心叶不能展开,影响正常花坐瓜。受害幼瓜的毛茸变黑,表皮锈褐色,甚至变畸形,生长缓慢。严重受害时造成落果,极大影响产量及品质。
防治方法:用20%好年冬乳油600—800倍、98%巴丹原粉2000—3000倍、40%康福多浓可溶剂2000—3000倍液、18%杀虫双水剂250—400倍液等喷洒,4—6天内连续施药2次,可有效地降低瓜蓟马种群密度。
黄守瓜和黑守瓜
它们属鞘翅目叶甲科,是发现的主要害虫之一。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8—9毫米,长椭圆甲虫,头、前胸及鞘翅橙黄色有光泽,复眼圆形,腹部蓝黑色。卵直径0.7—1毫米,球形、黄色,表面具蜂窝状网纹。幼虫体长11—13毫米,长圆筒形,头小、褐色、体黄白色,体表网状皱纹,胸部具有3对短足。裸蛹,体约9毫米,纺锤形,乳白色至淡黄褐色。主要为害黄瓜、南瓜、西瓜等,将叶片咬食呈锯齿状环形或半环形,还能咬断苗,食害花和幼虫。
防治方法:重点防治在移栽前后至5片叶前。
(1)用2.5%溴氰菊脂4000倍液喷雾。
(2)10%一遍净(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
(3)防治幼虫为害根部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
蚜虫
形态特征:为了适应不同生长环境,瓜蚜产生胎生蚜和孤雌生蚜,有翅蚜和无翅蚜,分若蚜和成蚜,其形态各有差异,无翅蚜胎生雌蚜体长1.5—1.9毫米,呈卵圆形,夏季黄绿色,春秋墨绿色,体表微复蜡粉。
防治方法:瓜蚜防治快,密集危害,防治重点为苗期和结瓜前,以压低前期虫口基数。
(1)10%一遍净(吡虫啉)1000倍液喷雾。
(2)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喷雾。
美洲斑潜蝇
危害症状:原分布巴西、加拿大、美国等国,后传入我国,为害南瓜、菜豆等多种作物,雌成虫飞翔把叶片刺伤进行取食和产卵,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为害,产生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叶绿素被破坏,影响光合作用,受害的叶片脱落,传播快,世代短,繁殖力强,危害严重。防治困难。
形态特征:美洲斑潜蝇成虫体小,体长2毫米左右,浅灰黑色,胸背板亮黑色,体腹黄色,雌虫比雄虫大。卵米色,半透明。幼虫蛆状,初无色,后浅黄到橙黄色,长3毫米。蛹椭圆形,橙黄色,腹面稍扁平。该虫成幼虫均可危害,主要以雌虫产卵于叶片组织内,幼虫潜入叶内和叶柄等危害。
防治方法:
(1)绿菜宝1000倍液喷雾防治。
(2)1.8%爱福多乳油3000倍喷雾防治。
(3)保护地用敌敌畏加烟熏剂熏蒸防治,每公顷用3750毫升,在傍晚盖严农膜时点燃。
(4)18%杀虫双300倍、50%巴丹1000倍、1.8%爱福丁2000倍、48%乐斯本800倍液等叶面喷施。
注意:当南瓜叶片出现2条虫道时要及时喷药,以后视虫情每隔7—10天连续施药,喷药时应从瓜架自上向下喷,防止成虫溢跑;适当在药液中添加助剂,如一些商品农药助剂,或添加0.05%的植物油,便药剂有效渗透入虫道,提高药效。另外,美洲斑潜蝇抗药性发展快,因此应注意轮换用药。
南瓜绵腐病
症状:由真菌瓜果腐霉引起的南瓜绵腐病,在三叶期以前染病症状同猝倒病。果实染病时,初现水渍状斑点,扩展后为黄色或褐色水渍状大病斑,与健部分界明显,后半个或整个果实腐烂,并在外部长出一层茂密的白色絮状菌丝体,一般果实多从脐部或伤口感染。
发病条件:病菌广泛长期存活于土壤里或病残体上,侵染果实时,靠雨水溅射到接近地面的瓜上,侵入后形成绵腐,再不断重复侵染,结瓜期阴雨连绵,湿气滞留易发病。
防治方法:生产中要采用高畦深沟种植,畦面可作为龟背形,防止雨后畦面积水,农杂肥要充分腐熟,南瓜架棚要高搭,避免下垂瓜接触地面,同时注意通风,防止湿气滞留。发病初期可喷施75%敌克松800倍液,或30%土菌消500倍液,或72%普力克700倍液,或47%加瑞农800倍液等,雨季隔10天一次,连续3次。
南瓜褐斑病
症状:半知菌亚门真菌,常与蔓枯、炭疽病菌混生。主要危害叶片,初生水浸状斑点,扩大后呈黄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高湿时病斑出现稀疏灰白色霉,严重时全叶变黄枯死。早晨日出或傍晚日落时,病斑上可见银灰色光泽。
发病条件: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从在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气流传播蔓延。温暖高湿,偏施氮肥或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生产中要注意清洁田园,做好菜田开沟排水工作,防止积水。发病初期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6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喷洒一次。
南瓜蔓枯病
症状:由真菌小双胞腔菌引起,主要为害叶、茎、蔓和果,以为害茎、蔓影响。叶面病斑近圆形,有的病斑自叶缘向内发展呈“V”字形或半圆形,淡褐色至黄褐色,后期病斑易破碎,病斑轮纹不明显,上面生许多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茎蔓病斑呈梭形或椭圆形,淡褐色,多出现在蔓节部位,有时溢出琥珀色的树脂胶状物,后期病茎干缩,纵裂呈乱麻状,严重时引起“蔓烂”,致全株枯死,病部也有小黑点。果实染病时初生水渍状小圆点,后为黄褐色凹陷斑,也有小黑点,后期果变糟破碎,有别于炭疽病。
发病条件:病菌随病株残体在土壤和种子上越冬,第二年靠风雨传播,从气孔、水孔和伤口侵入发病。种子带菌者苗期即可发病,病部病菌可以进行再侵染。气温在20—25摄氏度、相对湿度高于85%、土壤湿度大、高温多雨、种植过密、通风不良、连作地、反季节栽培等情况下易发病或发病较重。此病近年呈现越来越重之趋势。
防治方法:预防此病可选用抗热品种、与非瓜类作物轮作2—3年、选用无病种,必要时进行种子消毒、使用沤制过的农家肥作基肥,适时追肥,防止植株早衰,适量灌溉,雨后及时排水,合理密植,注意通风。发病初期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5—7天喷雾1次。若病菌已侵染茎蔓,引起茎蔓腐烂,可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拌成糊状,涂抹在病部,效果较好。
南瓜猝倒病
症状:由真菌瓜果腐霉引起,是南瓜苗期主要病害。苗被病菌侵染后,茎基部先出现水渍状病斑,后病斑迅速绕茎1周,变为黄褐色;病部软腐,明显缢缩,病苗往往在子叶凋萎前猝倒。病部表皮极易脱落,维管束缢缩,变成像线一样细。潮湿时,病部附近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
该病病菌分布广泛,在土壤潮湿、连阴雨天多或施用未腐熟农家肥时易发生,常常与其他根腐病共同为害。
防治方法:在发病严重的地区采用统一供苗移植的办法防治。注意清洁床土,或播种前用800倍液75%敌克松药液喷洒床土。同时可用铜铵合剂防治,此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0%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400—600倍液、69%安克锰锌水分散粒剂或可湿性粉剂l000—1200倍液等均可防治。发病初期喷雾或浇淋,每7—10天喷l次,连喷2—3次。
南瓜枯萎病
播种前用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处理营养土,可起预防作用。发病初期(发病率不超过1%),及早拔除病株,用50%立枯净800倍或绿亨一号3000倍灌根或泼浇根部。
南瓜疫病
症状:南瓜疫病,俗称死秧病。发病后病株很快萎蔫死亡。对瓜类生产威胁很大,田间高温高湿易发病,尤其是大雨后或浇水过量,排水不良会带来惨重的损失。疫病病菌以侵害瓜根颈部为主,还可浸染叶、蔓和果实。根颈部发病初期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病斑迅速扩展、茎呈软腐状,有时长达10厘米以上,植株萎蔫青枯死亡,维管束不变色。有时在主根中下部发病,产生类似症状,病部软腐,地上部青枯,叶片染病时则生暗绿色水浸状斑点,扩展为近圆型或不规则大型黄褐色病斑,天气潮湿全叶腐烂,干燥时病斑极易破裂,严重时叶柄、瓜蔓也可受害,症状与根颈部相似。果实染病生暗绿色近圆形水浸状病斑,潮湿时病斑凹陷腐烂长出一层稀疏的白色霉状物。
发病条件:该病由真菌侵染所致,病原菌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病原菌借助风雨传播,侵入南瓜,条件适宜仅3-4天,发病部分就会出现新的病原菌,进行再浸染。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很广5℃-37℃,适宜温度28℃-30℃,高湿是发病的决定性因素。雷雨过后,田间积水不能及时排出都会造成发病。施用未腐熟的农肥,追化肥时伤根严重,也会造成发病。
防治方法:不能重茬,轮作期3-5年,采用高垄栽培,灌水时浇垄沟,瓜根颈部不能被淹,不能浸泡在水中,切忌串灌,浸灌,更不能水淹瓜蔓,炎热的夏季应在早、晚浇水,灌水的水位线应在瓜沟的2/3为宜。瓜沟内如有积水要及时排除。
药剂防治:在病害即将发生时,可用药剂灌根或喷雾。用50%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350倍液灌根,每株灌0.25升,隔7-10天一次,药剂应交替使用。
南瓜炭疽病
南瓜炭疽病(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是由半知菌亚门葫芦科刺盘孢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在南瓜各生长期都能发生。该病一旦发生,将会严重影响南瓜产量和品质,在生产中应注重防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在大面积种植南瓜的近5年中,仅2002年南瓜炭疽病大发生,造成较大危害。其余年份未发生或发生极轻,对南瓜生长未造成危害。
(1)发生症状
幼苗期发病,病苗子叶上出现褐色圆形病斑,蔓延至幼茎基部缢缩而造成猝倒;成株期发病,病叶初呈水浸状圆形病斑,后呈黄褐色,偶有同心轮纹,外围有一紫黑色晕圈。在茎或叶柄上,病斑长圆形,凹陷,初呈水浸状黄褐色后变成黑色,病斑蔓延到茎的周围,则植株枯死。果实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扩大后呈圆形或椭圆形,暗褐至黑褐色,凹陷,龟裂,湿度大时中部产生红色黏质物。
(2)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拟菌核在种子上或随病残株在田间越冬,第2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后病部又能形成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造成再次侵染。病菌分生孢子传播主要依靠雨水或地面流水的冲溅,故一般贴近地面的叶片首先发病。
(3)发病条件
湿度是诱发南瓜炭疽病的主要因素,持续87%—95%的高湿时,病菌潜育期只需3天,湿度越低,则病菌潜育期越长。如果湿度降低至54%以下,此病就不能发生。病菌发育温度10—30℃,发育适温22—24℃。通过调查发现,覆膜种植的南瓜比未覆膜的发病轻,分析其原因,覆膜种植植株大而壮,抵抗病害能力强,苗带处因覆膜致使病残体上病菌不能冲溅到植株上而发病轻;在条件适宜情况下,南瓜炭疽病发病速度快,如不及时防治,2—3天后病害明显加重,造成植株生长受抑制、秋天嫩瓜数明显增多或病害未防治田出现毁种现象。
(4)防治措施
①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减轻病害。
②发病初期每公顷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克、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50—1200克、75%达克宁可湿性粉剂1500克、25%施保克乳油900毫升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750—1125克防治,每隔7天喷一次,共喷2—3次。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南瓜炭疽病一般年份均可见数个病斑,但不能造成较大危害,因此不可见到病斑就盲目施药,应根据气象条件和田间观察确定是否进行防治,当田间观察已初生病斑,并且气象条件适宜,第2天观察病情有加重趋势,应立即进行防治;防治次数应根据天气情况和病情发展而定,如果施药后7天天气晴朗,湿度下降至54%以下,病害由于气象条件不适宜而自行控制发展时可不再施药,反之,施药后7天气象条件仍处于利于发生时,应继续施药防治。
南瓜霜霉病
症状:霜霉病俗称黑毛病,是南瓜生长中重要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先出现水浸状黄色斑点,病斑逐渐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黄褐色不规则多角形病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长有灰黑色霉层。该病一般由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发展,发病重时,病斑连成片,使叶片变黄干枯、易破碎,病田植株一片枯黄,似火烧一样。
发病条件:当气温在15℃-22℃、相对湿度大于83%时,易发病。叶面有水滴和水膜的时间达到2-6小时,病菌就极易浸染叶片,多雨、多雾、多露水天气易发病。
防治方法:选抗病品种,选土质肥沃的沙壤土栽培,施足底肥,特别是钾肥,结瓜期严禁大水漫灌,及时整枝、打杈、保持通风良好。对长势差的瓜秧喷叶面肥。
药剂防治:霜霉病通过气流传播,发病迅速,打药必须及时,一般在发病前5天就要预防,常用药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50%甲霜磷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杜帮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上述杀菌剂要交替使用5-7天一次,连喷3-4次。
南瓜灰霉病
症状:病菌从开败的花部浸入,使花腐败。先谢花的花瓣、柱头被病菌侵染发病后,发展到果实。嫩瓜感病后,蒂部初呈水浸状,幼瓜迅速变软,表面密生灰褐色霉层,后期有时在霉层长出褐色小菌核,导致果实萎缩腐烂。脱落的烂花和幼瓜附着在叶面,可引起叶片发病,在接触处产生褐色病斑,出现同心轮纹和灰霉,引起腐烂,形成大型的枯斑;如附着在茎上,引起茎部腐烂。
病原与发病条件:由灰葡萄孢真菌引起。病菌寄主广,多种蔬菜发病,病残体在土中存活几年,开花座果期遇连阴雨后棚室内温度低、湿度大,开始发病。密植,通风透光不好,土壤水分大,发病加重。一般情况下15℃-27℃均能发病,适宜温度22℃。
防治方法:开花结果期重点防治。
(1)及时摘除病叶,拔除杂草,加强通风透光。发病初期5%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朴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
(2)10%灭克粉尘剂每公顷15千克喷粉。
(3)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800倍喷雾防治。
(4)速克灵烟熏剂傍晚盖严棚膜熏蒸。
(5)如需用药剂蘸花,可在药液中加入0.1%用量的50%速克灵。
南瓜白粉病
南瓜白粉病是一种较重的病害,全国各地都会发生,无论保护地还是露地栽培、整个生育时期都会发生,俗称白毛病,粉霉病。多发生在结瓜期和成熟期,病害一旦发生,发展迅速。若不及时防治,会导致瓜叶焦黄,植株早衰,落瓜化瓜。
症状识别:此病主要侵染叶片、叶柄和蔓茎,叶下面,果实受害较少。叶片正面或背面长出小圆形白色粉状霉点,不久逐渐扩大或较大的白色粉状霉斑,严重时整个植株被白色粉状霉层所覆盖。
发病条件:病原为单丝壳白粉菌。病菌随空气传播。发病适温15℃-28℃,分生孢子在高于30℃以上或低于1℃以下时,很快失去活力,对空气湿度要求不严,发病湿度45—75%均可发病,80-90%为适宜。植株过密、通风不好、过量施用氮肥,植株长势差都易发病。保护地栽培在高温通风不良处和下部老叶,发病重。露地栽培则在夏秋干旱、连阴天、时晴时雨时流行。氮肥过多,或生长势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
(1)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整枝打杈,适当增施磷、钾肥,及时病叶病株,加强通风透光。
(2)保护地可用45%百菌清烟雾剂熏。
(3)10%多百粉尘剂喷粉,每667平方米使用1千克在傍晚喷施。
(4)20%福星8000倍喷雾。
(5)5%粉锈宁2000倍液喷雾。
上述药剂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南瓜病毒病
南瓜上发生病毒病种类多,有西瓜花叶病毒(WMV),黄瓜花叶病毒(CMV),甜瓜花叶病毒(MMV),烟草花叶病毒(TMV)等几种常发性病毒。西瓜花叶病毒病症表现较重,植株矮化,叶脉带绿,叶畸形,花叶明显,绿色部分往往突起。果实产生黄绿斑驳和疣状。黄瓜花叶病毒症状较轻,多表现新叶黄化斑纹和花叶,发病早,植株矮缩。甜瓜花叶病毒病状较重,表现系统花叶或褪色斑驳,叶面出现深绿凸起疮斑,叶脉皱曲,茎节缩短,病瓜表面凹凸不一平,或有关疣状突起。田间一般有几种病毒复合侵染,表现复杂症状。
传播途径:主要由瓜蚜、桃蚜等蚜虫危害时传毒,也可由农事操作时汁液传毒和人为传播。高温干旱有利于发病,露地栽培夏、秋季节发病重。一般气温在24℃-28℃,植株感病症状不明显,温度高于30℃症状显露出来,特别是高温干旱有利于蚜虫迁飞和繁殖时,也有利于植株发病。
防治措施:
(1)定植后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防治好蚜虫。蚜虫迁飞前铲除四周杂草,并及时防治蚜虫、粉虱、斑潜蝇等害虫。播前将种子用10%磷酸三钠50克兑水1斤,浸泡3-4个小时,清洗后播种。
(2)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83增抗剂100倍液或毒必克800倍液 10天左右一次,连喷2—3次。
(3)喷洒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4)喷洒0.5%抗毒丰1000倍液。
南瓜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是利用各种物理、机械措施防治病虫害。如人工除草、灯光诱杀害虫、遮阳网抑病、银灰网和膜驱蚜、高温杀灭土壤中和种子所带的病虫、高温闷棚抑制病情等。
1.设施防护:夏季覆盖塑料薄膜、防虫网和遮阳网,进行避雨、遮阳、防虫栽培,可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在南方,夏季撤掉大棚两侧的裙膜,保留顶膜,并加大通风,防雨、降湿效果非常明显,能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
夏季覆盖遮阳网,具有遮阳、降温、防雨、防虫、增产、提高品质等多种作用。覆盖银灰色遮阳网还有驱避蚜虫的作用。目前,在南方夏季用于多种蔬菜的生产和育苗,在北方多用于秋季蔬菜育苗或蔬菜生产。遮阳网主要有黑色和银灰色两种。产品的宽幅有90厘米、150厘米、160厘米、200厘米和220厘米、400厘米、700厘米等。不同厂家所生产的规格有所不同。遮阳网可以在温室和大中/棚上应用,也可搭平棚覆盖。
防虫网除了具有一般遮阳网的作用外,还有很好的阻止害虫迁入棚室,起到防虫、防病的效果。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在南方夏季采用防虫网覆盖生产小青菜,防虫效果显着,可以实现无药或少药生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防虫网用量己达500多万平方米。
2.人工田间中心病株和病叶:当田间出现中心病株、病叶时,应立即拔除或摘除,防止传染其他健康植株,这在设施栽培条件下更为重要。也可用药喷施中心病株及其周围的植株,对病害进行封锁控制,避免整个棚室内用药,以免空气湿度过大,又给病虫害的发生创造有利条件。
当有杂草时机械或人工除草,控制草害发生,阻断病虫害的传染途径。
3.人工捕杀:当害虫个体较大、群体较小,发生面积不大,劳动力允许时,进行人工捕杀效果较好,既可以消灭虫害,又可减少用药,还不污染蔬菜产品。
4.诱杀与驱避:昆虫对外界刺激 (如光线、颜色、气味、温度、射线、超声波等)会表现出一定的趋性或避性反应,利用这一特点可以进行诱杀,减少虫源或驱避害虫。 诱杀包括:
:灯光诱杀:灯光诱杀是利用害虫趋光性进行诱杀的一种方法。用于光诱杀害虫的灯包括黑光灯、高压汞灯、双波灯等。
第二:潜所诱杀:有些害虫有选择特定条件潜伏的习性。利用这一习性,人们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诱杀。如棉铃虫、黏虫的成虫有在杨树枝上潜伏的习性,可以在一定面积上放置一些杨树枝把,诱其潜伏,集中捕杀。
第三:食饵诱杀:用害虫特别喜欢食用的材料做成诱饵,引其集中取食而消灭之。如利用糖浆、醋诱蛾;臭猪肉和臭鱼诱集蝇类;马粪、麦麸诱集蝼蛄等。
第四:色板诱杀:在棚室内放置一些涂上黏液或蜜液的黄板诱蚜,使蚜虫、粉虱类害虫粘到黄板上,或用蓝板诱杀瓜蓟马等,起到防治的作用。放置的密度因虫害的种类、密度、黄色板的面积而定。一般在每30一80平方米放置一块较适宜。
驱避包括:采用银灰色的吊绳来固定植株,在棚室上覆盖银灰色遮阳网或田间挂一些银灰色的条状农膜,或覆盖银灰地膜能有效的驱避蚜虫。
5.高温消毒
:种子高温消毒:有些病虫害是通过种子传播的。在播种前高温处理种子可有效地杀死种子所带的病原菌和虫卵,切断种子带毒这条传播途径。具体方法是将种子充分干燥后,用温汤浸种。在温汤浸种的过程中要不断搅动,防止局部受热,种胚,浸种时间一般在10一15分钟就可以有效地杀死种子所带的病菌和病毒。如55一60℃左右10分钟可以杀死真菌,60一65℃10分钟可以杀死细菌,而65一70℃10分钟可以杀死病毒。
第二:土壤高温消毒:克服日光温室的连作障碍,土壤高温消毒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可以杀死土壤中有害的生物,既可,解决土壤带菌的问题,也可以消灭虫卵和线虫、蛴螬等地下害虫。大多数土壤病原菌在60℃消毒30分钟即可杀死,但烟草花叶病毒 (TWV)、黄瓜花叶病毒 (TMV)等病毒则需要90℃蒸汽消毒10分钟。多数杂草的种子则需要80℃左右消毒10分钟才能杀死。但需注意的是,高温消毒在消灭有害生物的同时,如掌握不当也会影响有益微生物,如铵化细菌、硝化细菌等,这样会造成作物的生育障碍。因此,一定要掌握好消毒的温度和消毒的时间。
高温消毒是一项无污染的有效的物理措施,具有如下优点:
一是此法不用药剂,毒害;
二是不需要移动土壤或换土,消毒时间短,省工省时;
三是促进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使不溶态的养分变为可溶态的养分;
四是无需增加任何加温设备,蒸汽消毒用温室的加温锅炉即可,具有成本低廉的特点。
高温消毒有蒸汽消毒和高温闷棚两种。
:蒸汽消毒。在土壤消毒之前,需将待消毒的土壤疏松好,用帆布或耐高温的塑料薄膜覆盖在待消毒的土壤上面,四周要封密,并将高温蒸汽输送管放置在覆盖物下,每次消毒的面积与消毒机锅炉的大小或能力有关。要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每平方米土壤每小时需要50千克的高温蒸汽。具体消毒方法和高温蒸汽的用量要因土壤消毒深度、土壤类型、天气状况、土壤的基础温度等而定。
第二:夏季高温闷棚消毒。在盛夏,待作物收获后,浇透水,扣严大棚,利用太阳能提高棚室温度,消毒处理一周。
6.高温闷棚防治棚室蔬菜病害:在蔬菜生长期间如发现病害,可利用高温闷棚的办法来防治霜霉病、白粉病、角斑病、黑星病等多种病害。具体方法是,在晴天中午前后,浇透水后将大棚密闭,使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46一48℃时维持2小时左右,立即通风,可有效地防治多种病害。但此法一定要掌握高温的度数和高温持续的时间,并注意浇水后闷棚,否则会造成植株高温伤害,一般温度不能超过48℃,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
7.臭氧防治:利用臭氧发生器防治病
8.农业工程改土:当土壤污染严重时,可根据土壤的性质、污染程度、污染特点,通过农业工程改土克服连作障碍,进而达到防病的目的。如生产应用的换土 (即客土法)、去除污染表层(即排土法)、深耕翻转污染土层等几种方法,都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别是防治重金属污染效果更好。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南瓜病虫害症状及防治方法汇总,感谢大家的阅读和支持!想了解更多种植技术,请多多关注微信号:huobao3456tv。
南瓜病虫害防治原则是
以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配合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达到生产、优质的无公害生产目的。不应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高生物富集性、高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农药及其混配农药。农药施用严格执行GB4285和GB/T8321的规定。
蓟马
危害特征:属于缨翅目蓟马科。成虫、若虫以锉吸式口器为害心叶嫩芽及幼果。被害植株生长点萎缩、变黑而出现丛生现象,心叶不能展开,影响正常花坐瓜。受害幼瓜的毛茸变黑,表皮锈褐色,甚至变畸形,生长缓慢。严重受害时造成落果,极大影响产量及品质。
防治方法:用20%好年冬乳油600—800倍、98%巴丹原粉2000—3000倍、40%康福多浓可溶剂2000—3000倍液、18%杀虫双水剂250—400倍液等喷洒,4—6天内连续施药2次,可有效地降低瓜蓟马种群密度。
黄守瓜和黑守瓜
它们属鞘翅目叶甲科,是发现的主要害虫之一。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8—9毫米,长椭圆甲虫,头、前胸及鞘翅橙黄色有光泽,复眼圆形,腹部蓝黑色。卵直径0.7—1毫米,球形、黄色,表面具蜂窝状网纹。幼虫体长11—13毫米,长圆筒形,头小、褐色、体黄白色,体表网状皱纹,胸部具有3对短足。裸蛹,体约9毫米,纺锤形,乳白色至淡黄褐色。主要为害黄瓜、南瓜、西瓜等,将叶片咬食呈锯齿状环形或半环形,还能咬断苗,食害花和幼虫。
防治方法:重点防治在移栽前后至5片叶前。
(1)用2.5%溴氰菊脂4000倍液喷雾。
(2)10%一遍净(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
(3)防治幼虫为害根部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
蚜虫
形态特征:为了适应不同生长环境,瓜蚜产生胎生蚜和孤雌生蚜,有翅蚜和无翅蚜,分若蚜和成蚜,其形态各有差异,无翅蚜胎生雌蚜体长1.5—1.9毫米,呈卵圆形,夏季黄绿色,春秋墨绿色,体表微复蜡粉。
防治方法:瓜蚜防治快,密集危害,防治重点为苗期和结瓜前,以压低前期虫口基数。
(1)10%一遍净(吡虫啉)1000倍液喷雾。
(2)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喷雾。
美洲斑潜蝇
危害症状:原分布巴西、加拿大、美国等国,后传入我国,为害南瓜、菜豆等多种作物,雌成虫飞翔把叶片刺伤进行取食和产卵,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为害,产生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叶绿素被破坏,影响光合作用,受害的叶片脱落,传播快,世代短,繁殖力强,危害严重。防治困难。
形态特征:美洲斑潜蝇成虫体小,体长2毫米左右,浅灰黑色,胸背板亮黑色,体腹黄色,雌虫比雄虫大。卵米色,半透明。幼虫蛆状,初无色,后浅黄到橙黄色,长3毫米。蛹椭圆形,橙黄色,腹面稍扁平。该虫成幼虫均可危害,主要以雌虫产卵于叶片组织内,幼虫潜入叶内和叶柄等危害。
防治方法:
(1)绿菜宝1000倍液喷雾防治。
(2)1.8%爱福多乳油3000倍喷雾防治。
(3)保护地用敌敌畏加烟熏剂熏蒸防治,每公顷用3750毫升,在傍晚盖严农膜时点燃。
(4)18%杀虫双300倍、50%巴丹1000倍、1.8%爱福丁2000倍、48%乐斯本800倍液等叶面喷施。
注意:当南瓜叶片出现2条虫道时要及时喷药,以后视虫情每隔7—10天连续施药,喷药时应从瓜架自上向下喷,防止成虫溢跑;适当在药液中添加助剂,如一些商品农药助剂,或添加0.05%的植物油,便药剂有效渗透入虫道,提高药效。另外,美洲斑潜蝇抗药性发展快,因此应注意轮换用药。
南瓜绵腐病
症状:由真菌瓜果腐霉引起的南瓜绵腐病,在三叶期以前染病症状同猝倒病。果实染病时,初现水渍状斑点,扩展后为黄色或褐色水渍状大病斑,与健部分界明显,后半个或整个果实腐烂,并在外部长出一层茂密的白色絮状菌丝体,一般果实多从脐部或伤口感染。
发病条件:病菌广泛长期存活于土壤里或病残体上,侵染果实时,靠雨水溅射到接近地面的瓜上,侵入后形成绵腐,再不断重复侵染,结瓜期阴雨连绵,湿气滞留易发病。
防治方法:生产中要采用高畦深沟种植,畦面可作为龟背形,防止雨后畦面积水,农杂肥要充分腐熟,南瓜架棚要高搭,避免下垂瓜接触地面,同时注意通风,防止湿气滞留。发病初期可喷施75%敌克松800倍液,或30%土菌消500倍液,或72%普力克700倍液,或47%加瑞农800倍液等,雨季隔10天一次,连续3次。
南瓜褐斑病
症状:半知菌亚门真菌,常与蔓枯、炭疽病菌混生。主要危害叶片,初生水浸状斑点,扩大后呈黄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高湿时病斑出现稀疏灰白色霉,严重时全叶变黄枯死。早晨日出或傍晚日落时,病斑上可见银灰色光泽。
发病条件: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从在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气流传播蔓延。温暖高湿,偏施氮肥或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生产中要注意清洁田园,做好菜田开沟排水工作,防止积水。发病初期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6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喷洒一次。
南瓜蔓枯病
症状:由真菌小双胞腔菌引起,主要为害叶、茎、蔓和果,以为害茎、蔓影响。叶面病斑近圆形,有的病斑自叶缘向内发展呈“V”字形或半圆形,淡褐色至黄褐色,后期病斑易破碎,病斑轮纹不明显,上面生许多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茎蔓病斑呈梭形或椭圆形,淡褐色,多出现在蔓节部位,有时溢出琥珀色的树脂胶状物,后期病茎干缩,纵裂呈乱麻状,严重时引起“蔓烂”,致全株枯死,病部也有小黑点。果实染病时初生水渍状小圆点,后为黄褐色凹陷斑,也有小黑点,后期果变糟破碎,有别于炭疽病。
发病条件:病菌随病株残体在土壤和种子上越冬,第二年靠风雨传播,从气孔、水孔和伤口侵入发病。种子带菌者苗期即可发病,病部病菌可以进行再侵染。气温在20—25摄氏度、相对湿度高于85%、土壤湿度大、高温多雨、种植过密、通风不良、连作地、反季节栽培等情况下易发病或发病较重。此病近年呈现越来越重之趋势。
防治方法:预防此病可选用抗热品种、与非瓜类作物轮作2—3年、选用无病种,必要时进行种子消毒、使用沤制过的农家肥作基肥,适时追肥,防止植株早衰,适量灌溉,雨后及时排水,合理密植,注意通风。发病初期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5—7天喷雾1次。若病菌已侵染茎蔓,引起茎蔓腐烂,可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拌成糊状,涂抹在病部,效果较好。
南瓜猝倒病
症状:由真菌瓜果腐霉引起,是南瓜苗期主要病害。苗被病菌侵染后,茎基部先出现水渍状病斑,后病斑迅速绕茎1周,变为黄褐色;病部软腐,明显缢缩,病苗往往在子叶凋萎前猝倒。病部表皮极易脱落,维管束缢缩,变成像线一样细。潮湿时,病部附近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
该病病菌分布广泛,在土壤潮湿、连阴雨天多或施用未腐熟农家肥时易发生,常常与其他根腐病共同为害。
防治方法:在发病严重的地区采用统一供苗移植的办法防治。注意清洁床土,或播种前用800倍液75%敌克松药液喷洒床土。同时可用铜铵合剂防治,此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0%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400—600倍液、69%安克锰锌水分散粒剂或可湿性粉剂l000—1200倍液等均可防治。发病初期喷雾或浇淋,每7—10天喷l次,连喷2—3次。
南瓜枯萎病
播种前用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处理营养土,可起预防作用。发病初期(发病率不超过1%),及早拔除病株,用50%立枯净800倍或绿亨一号3000倍灌根或泼浇根部。
南瓜疫病
症状:南瓜疫病,俗称死秧病。发病后病株很快萎蔫死亡。对瓜类生产威胁很大,田间高温高湿易发病,尤其是大雨后或浇水过量,排水不良会带来惨重的损失。疫病病菌以侵害瓜根颈部为主,还可浸染叶、蔓和果实。根颈部发病初期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病斑迅速扩展、茎呈软腐状,有时长达10厘米以上,植株萎蔫青枯死亡,维管束不变色。有时在主根中下部发病,产生类似症状,病部软腐,地上部青枯,叶片染病时则生暗绿色水浸状斑点,扩展为近圆型或不规则大型黄褐色病斑,天气潮湿全叶腐烂,干燥时病斑极易破裂,严重时叶柄、瓜蔓也可受害,症状与根颈部相似。果实染病生暗绿色近圆形水浸状病斑,潮湿时病斑凹陷腐烂长出一层稀疏的白色霉状物。
发病条件:该病由真菌侵染所致,病原菌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病原菌借助风雨传播,侵入南瓜,条件适宜仅3-4天,发病部分就会出现新的病原菌,进行再浸染。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很广5℃-37℃,适宜温度28℃-30℃,高湿是发病的决定性因素。雷雨过后,田间积水不能及时排出都会造成发病。施用未腐熟的农肥,追化肥时伤根严重,也会造成发病。
防治方法:不能重茬,轮作期3-5年,采用高垄栽培,灌水时浇垄沟,瓜根颈部不能被淹,不能浸泡在水中,切忌串灌,浸灌,更不能水淹瓜蔓,炎热的夏季应在早、晚浇水,灌水的水位线应在瓜沟的2/3为宜。瓜沟内如有积水要及时排除。
药剂防治:在病害即将发生时,可用药剂灌根或喷雾。用50%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350倍液灌根,每株灌0.25升,隔7-10天一次,药剂应交替使用。
南瓜炭疽病
南瓜炭疽病(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是由半知菌亚门葫芦科刺盘孢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在南瓜各生长期都能发生。该病一旦发生,将会严重影响南瓜产量和品质,在生产中应注重防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在大面积种植南瓜的近5年中,仅2002年南瓜炭疽病大发生,造成较大危害。其余年份未发生或发生极轻,对南瓜生长未造成危害。
(1)发生症状
幼苗期发病,病苗子叶上出现褐色圆形病斑,蔓延至幼茎基部缢缩而造成猝倒;成株期发病,病叶初呈水浸状圆形病斑,后呈黄褐色,偶有同心轮纹,外围有一紫黑色晕圈。在茎或叶柄上,病斑长圆形,凹陷,初呈水浸状黄褐色后变成黑色,病斑蔓延到茎的周围,则植株枯死。果实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扩大后呈圆形或椭圆形,暗褐至黑褐色,凹陷,龟裂,湿度大时中部产生红色黏质物。
(2)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拟菌核在种子上或随病残株在田间越冬,第2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后病部又能形成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造成再次侵染。病菌分生孢子传播主要依靠雨水或地面流水的冲溅,故一般贴近地面的叶片首先发病。
(3)发病条件
湿度是诱发南瓜炭疽病的主要因素,持续87%—95%的高湿时,病菌潜育期只需3天,湿度越低,则病菌潜育期越长。如果湿度降低至54%以下,此病就不能发生。病菌发育温度10—30℃,发育适温22—24℃。通过调查发现,覆膜种植的南瓜比未覆膜的发病轻,分析其原因,覆膜种植植株大而壮,抵抗病害能力强,苗带处因覆膜致使病残体上病菌不能冲溅到植株上而发病轻;在条件适宜情况下,南瓜炭疽病发病速度快,如不及时防治,2—3天后病害明显加重,造成植株生长受抑制、秋天嫩瓜数明显增多或病害未防治田出现毁种现象。
(4)防治措施
①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减轻病害。
②发病初期每公顷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克、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50—1200克、75%达克宁可湿性粉剂1500克、25%施保克乳油900毫升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750—1125克防治,每隔7天喷一次,共喷2—3次。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南瓜炭疽病一般年份均可见数个病斑,但不能造成较大危害,因此不可见到病斑就盲目施药,应根据气象条件和田间观察确定是否进行防治,当田间观察已初生病斑,并且气象条件适宜,第2天观察病情有加重趋势,应立即进行防治;防治次数应根据天气情况和病情发展而定,如果施药后7天天气晴朗,湿度下降至54%以下,病害由于气象条件不适宜而自行控制发展时可不再施药,反之,施药后7天气象条件仍处于利于发生时,应继续施药防治。
南瓜霜霉病
症状:霜霉病俗称黑毛病,是南瓜生长中重要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先出现水浸状黄色斑点,病斑逐渐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黄褐色不规则多角形病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长有灰黑色霉层。该病一般由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发展,发病重时,病斑连成片,使叶片变黄干枯、易破碎,病田植株一片枯黄,似火烧一样。
发病条件:当气温在15℃-22℃、相对湿度大于83%时,易发病。叶面有水滴和水膜的时间达到2-6小时,病菌就极易浸染叶片,多雨、多雾、多露水天气易发病。
防治方法:选抗病品种,选土质肥沃的沙壤土栽培,施足底肥,特别是钾肥,结瓜期严禁大水漫灌,及时整枝、打杈、保持通风良好。对长势差的瓜秧喷叶面肥。
药剂防治:霜霉病通过气流传播,发病迅速,打药必须及时,一般在发病前5天就要预防,常用药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50%甲霜磷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杜帮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上述杀菌剂要交替使用5-7天一次,连喷3-4次。
南瓜灰霉病
症状:病菌从开败的花部浸入,使花腐败。先谢花的花瓣、柱头被病菌侵染发病后,发展到果实。嫩瓜感病后,蒂部初呈水浸状,幼瓜迅速变软,表面密生灰褐色霉层,后期有时在霉层长出褐色小菌核,导致果实萎缩腐烂。脱落的烂花和幼瓜附着在叶面,可引起叶片发病,在接触处产生褐色病斑,出现同心轮纹和灰霉,引起腐烂,形成大型的枯斑;如附着在茎上,引起茎部腐烂。
病原与发病条件:由灰葡萄孢真菌引起。病菌寄主广,多种蔬菜发病,病残体在土中存活几年,开花座果期遇连阴雨后棚室内温度低、湿度大,开始发病。密植,通风透光不好,土壤水分大,发病加重。一般情况下15℃-27℃均能发病,适宜温度22℃。
防治方法:开花结果期重点防治。
(1)及时摘除病叶,拔除杂草,加强通风透光。发病初期5%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朴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
(2)10%灭克粉尘剂每公顷15千克喷粉。
(3)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800倍喷雾防治。
(4)速克灵烟熏剂傍晚盖严棚膜熏蒸。
(5)如需用药剂蘸花,可在药液中加入0.1%用量的50%速克灵。
南瓜白粉病
南瓜白粉病是一种较重的病害,全国各地都会发生,无论保护地还是露地栽培、整个生育时期都会发生,俗称白毛病,粉霉病。多发生在结瓜期和成熟期,病害一旦发生,发展迅速。若不及时防治,会导致瓜叶焦黄,植株早衰,落瓜化瓜。
症状识别:此病主要侵染叶片、叶柄和蔓茎,叶下面,果实受害较少。叶片正面或背面长出小圆形白色粉状霉点,不久逐渐扩大或较大的白色粉状霉斑,严重时整个植株被白色粉状霉层所覆盖。
发病条件:病原为单丝壳白粉菌。病菌随空气传播。发病适温15℃-28℃,分生孢子在高于30℃以上或低于1℃以下时,很快失去活力,对空气湿度要求不严,发病湿度45—75%均可发病,80-90%为适宜。植株过密、通风不好、过量施用氮肥,植株长势差都易发病。保护地栽培在高温通风不良处和下部老叶,发病重。露地栽培则在夏秋干旱、连阴天、时晴时雨时流行。氮肥过多,或生长势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
(1)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整枝打杈,适当增施磷、钾肥,及时病叶病株,加强通风透光。
(2)保护地可用45%百菌清烟雾剂熏。
(3)10%多百粉尘剂喷粉,每667平方米使用1千克在傍晚喷施。
(4)20%福星8000倍喷雾。
(5)5%粉锈宁2000倍液喷雾。
上述药剂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南瓜病毒病
南瓜上发生病毒病种类多,有西瓜花叶病毒(WMV),黄瓜花叶病毒(CMV),甜瓜花叶病毒(MMV),烟草花叶病毒(TMV)等几种常发性病毒。西瓜花叶病毒病症表现较重,植株矮化,叶脉带绿,叶畸形,花叶明显,绿色部分往往突起。果实产生黄绿斑驳和疣状。黄瓜花叶病毒症状较轻,多表现新叶黄化斑纹和花叶,发病早,植株矮缩。甜瓜花叶病毒病状较重,表现系统花叶或褪色斑驳,叶面出现深绿凸起疮斑,叶脉皱曲,茎节缩短,病瓜表面凹凸不一平,或有关疣状突起。田间一般有几种病毒复合侵染,表现复杂症状。
传播途径:主要由瓜蚜、桃蚜等蚜虫危害时传毒,也可由农事操作时汁液传毒和人为传播。高温干旱有利于发病,露地栽培夏、秋季节发病重。一般气温在24℃-28℃,植株感病症状不明显,温度高于30℃症状显露出来,特别是高温干旱有利于蚜虫迁飞和繁殖时,也有利于植株发病。
防治措施:
(1)定植后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防治好蚜虫。蚜虫迁飞前铲除四周杂草,并及时防治蚜虫、粉虱、斑潜蝇等害虫。播前将种子用10%磷酸三钠50克兑水1斤,浸泡3-4个小时,清洗后播种。
(2)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83增抗剂100倍液或毒必克800倍液 10天左右一次,连喷2—3次。
(3)喷洒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4)喷洒0.5%抗毒丰1000倍液。
南瓜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是利用各种物理、机械措施防治病虫害。如人工除草、灯光诱杀害虫、遮阳网抑病、银灰网和膜驱蚜、高温杀灭土壤中和种子所带的病虫、高温闷棚抑制病情等。
1.设施防护:夏季覆盖塑料薄膜、防虫网和遮阳网,进行避雨、遮阳、防虫栽培,可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在南方,夏季撤掉大棚两侧的裙膜,保留顶膜,并加大通风,防雨、降湿效果非常明显,能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
夏季覆盖遮阳网,具有遮阳、降温、防雨、防虫、增产、提高品质等多种作用。覆盖银灰色遮阳网还有驱避蚜虫的作用。目前,在南方夏季用于多种蔬菜的生产和育苗,在北方多用于秋季蔬菜育苗或蔬菜生产。遮阳网主要有黑色和银灰色两种。产品的宽幅有90厘米、150厘米、160厘米、200厘米和220厘米、400厘米、700厘米等。不同厂家所生产的规格有所不同。遮阳网可以在温室和大中/棚上应用,也可搭平棚覆盖。
防虫网除了具有一般遮阳网的作用外,还有很好的阻止害虫迁入棚室,起到防虫、防病的效果。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在南方夏季采用防虫网覆盖生产小青菜,防虫效果显着,可以实现无药或少药生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防虫网用量己达500多万平方米。
2.人工田间中心病株和病叶:当田间出现中心病株、病叶时,应立即拔除或摘除,防止传染其他健康植株,这在设施栽培条件下更为重要。也可用药喷施中心病株及其周围的植株,对病害进行封锁控制,避免整个棚室内用药,以免空气湿度过大,又给病虫害的发生创造有利条件。
当有杂草时机械或人工除草,控制草害发生,阻断病虫害的传染途径。
3.人工捕杀:当害虫个体较大、群体较小,发生面积不大,劳动力允许时,进行人工捕杀效果较好,既可以消灭虫害,又可减少用药,还不污染蔬菜产品。
4.诱杀与驱避:昆虫对外界刺激 (如光线、颜色、气味、温度、射线、超声波等)会表现出一定的趋性或避性反应,利用这一特点可以进行诱杀,减少虫源或驱避害虫。 诱杀包括:
:灯光诱杀:灯光诱杀是利用害虫趋光性进行诱杀的一种方法。用于光诱杀害虫的灯包括黑光灯、高压汞灯、双波灯等。
第二:潜所诱杀:有些害虫有选择特定条件潜伏的习性。利用这一习性,人们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诱杀。如棉铃虫、黏虫的成虫有在杨树枝上潜伏的习性,可以在一定面积上放置一些杨树枝把,诱其潜伏,集中捕杀。
第三:食饵诱杀:用害虫特别喜欢食用的材料做成诱饵,引其集中取食而消灭之。如利用糖浆、醋诱蛾;臭猪肉和臭鱼诱集蝇类;马粪、麦麸诱集蝼蛄等。
第四:色板诱杀:在棚室内放置一些涂上黏液或蜜液的黄板诱蚜,使蚜虫、粉虱类害虫粘到黄板上,或用蓝板诱杀瓜蓟马等,起到防治的作用。放置的密度因虫害的种类、密度、黄色板的面积而定。一般在每30一80平方米放置一块较适宜。
驱避包括:采用银灰色的吊绳来固定植株,在棚室上覆盖银灰色遮阳网或田间挂一些银灰色的条状农膜,或覆盖银灰地膜能有效的驱避蚜虫。
5.高温消毒
:种子高温消毒:有些病虫害是通过种子传播的。在播种前高温处理种子可有效地杀死种子所带的病原菌和虫卵,切断种子带毒这条传播途径。具体方法是将种子充分干燥后,用温汤浸种。在温汤浸种的过程中要不断搅动,防止局部受热,种胚,浸种时间一般在10一15分钟就可以有效地杀死种子所带的病菌和病毒。如55一60℃左右10分钟可以杀死真菌,60一65℃10分钟可以杀死细菌,而65一70℃10分钟可以杀死病毒。
第二:土壤高温消毒:克服日光温室的连作障碍,土壤高温消毒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可以杀死土壤中有害的生物,既可,解决土壤带菌的问题,也可以消灭虫卵和线虫、蛴螬等地下害虫。大多数土壤病原菌在60℃消毒30分钟即可杀死,但烟草花叶病毒 (TWV)、黄瓜花叶病毒 (TMV)等病毒则需要90℃蒸汽消毒10分钟。多数杂草的种子则需要80℃左右消毒10分钟才能杀死。但需注意的是,高温消毒在消灭有害生物的同时,如掌握不当也会影响有益微生物,如铵化细菌、硝化细菌等,这样会造成作物的生育障碍。因此,一定要掌握好消毒的温度和消毒的时间。
高温消毒是一项无污染的有效的物理措施,具有如下优点:
一是此法不用药剂,毒害;
二是不需要移动土壤或换土,消毒时间短,省工省时;
三是促进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使不溶态的养分变为可溶态的养分;
四是无需增加任何加温设备,蒸汽消毒用温室的加温锅炉即可,具有成本低廉的特点。
高温消毒有蒸汽消毒和高温闷棚两种。
:蒸汽消毒。在土壤消毒之前,需将待消毒的土壤疏松好,用帆布或耐高温的塑料薄膜覆盖在待消毒的土壤上面,四周要封密,并将高温蒸汽输送管放置在覆盖物下,每次消毒的面积与消毒机锅炉的大小或能力有关。要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每平方米土壤每小时需要50千克的高温蒸汽。具体消毒方法和高温蒸汽的用量要因土壤消毒深度、土壤类型、天气状况、土壤的基础温度等而定。
第二:夏季高温闷棚消毒。在盛夏,待作物收获后,浇透水,扣严大棚,利用太阳能提高棚室温度,消毒处理一周。
6.高温闷棚防治棚室蔬菜病害:在蔬菜生长期间如发现病害,可利用高温闷棚的办法来防治霜霉病、白粉病、角斑病、黑星病等多种病害。具体方法是,在晴天中午前后,浇透水后将大棚密闭,使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46一48℃时维持2小时左右,立即通风,可有效地防治多种病害。但此法一定要掌握高温的度数和高温持续的时间,并注意浇水后闷棚,否则会造成植株高温伤害,一般温度不能超过48℃,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
7.臭氧防治:利用臭氧发生器防治病
8.农业工程改土:当土壤污染严重时,可根据土壤的性质、污染程度、污染特点,通过农业工程改土克服连作障碍,进而达到防病的目的。如生产应用的换土 (即客土法)、去除污染表层(即排土法)、深耕翻转污染土层等几种方法,都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别是防治重金属污染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