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种来源
该品种是石家庄市农科院与河北省农科院遗传生理研究所合作,应用基因转育、一年多代快速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并经连续多年异地交替定向选育而成,原代号为“石02-Z221”,2005年通过河北省审定定名。2006年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
二、特征特性
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叶色浓绿,生长健壮,根系发达;分蘖力较强,亩成穗较多。抗寒,抗旱,抗倒,高抗条、叶锈、白粉和叶枯病,抗干热风,落黄好。株高75厘米左右,旗叶上冲,穗层整齐。长芒、纺缍穗,穗长8厘米左右,穗粒数33个左右;白粒、半硬质,千粒重42克左右,籽粒饱满、光泽好。容重790克/升。
三、突出特点
1、高产稳产:
(1)冀中南水地区试:2004年试验,高亩产639.52公斤,7点平均亩产555.26公斤,较对照“石4185”增产显著。
(2)国家黄淮北片试验:2005年高肥预试,3省5点高亩产603.47公斤,平均亩产540.27公斤,较对照“石4185”增产6.47%,居41个品系(种)第1位,且是一个所有试点均增产的品种;2006年高肥区试,4省13点高亩产624.9公斤,平均亩产523.8公斤,较对照“石4185”增产5.24%,居12个参试品系(种)第2位,已提升生产试验,可望今年通过国家审定。
(3)黑龙港流域节水区试:2006年7点试验,高亩产467.63公斤,平均亩产416.56公斤,较对照“沧6001”增产9.9%,居12个参试品系(种)第1位,已提升生产试验,有望今年通过河北省二次审定。
2、节水抗旱:经河北省农科院旱作所2004、2006两年抗旱鉴定,证明石麦15号属一级抗旱节水品种。
2004年鉴定结果:在0水、2水和4水三个处理中,亩产分别为325.02公斤、479.58公斤和517.14公斤,较对照“石4185”增产12. 21%、20.36%和6.13%,产量均居各处理首位。抗旱指数1.124,居10个苗头品系(种)位。
2006年鉴定结果:在0水、2水和4水三个处理中,亩产分别为247.0公斤、403.9公斤和415.7公斤,较对照“沧6001”增产22. 07%、18.65%和16.22%,产量均居各处理位。抗旱指数1.276,居12个苗头品系(种)位。
3、综合抗逆性强、广适性好:
(1)抗病、落黄好,叶功能期长:对叶锈病、白粉病表现免疫—近免疫,抗条锈病,高抗叶枯病。
(2)抗寒性好:经遵化国家农试站鉴定,越冬率97.8%,属一级抗寒品种。
(3)分蘖及群体自我调节能力强,适应不同生产条件种植,广适性好。
四、适宜范围及栽培技术要点
(一)适宜范围:适宜黄淮北部麦区中等以上水浇地、半干旱地和旱肥地种植,亦可在北部冬麦区相同生产条件下引种示范。
(二)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冀中南麦区适宜播期为10月1-15日,佳播期10月5—10日,晚播科学种管亦能夺得高产。
2、播量:该品种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播过大易造成群体偏大而倒伏,应严格控制播量。
3、施肥:一般亩施磷酸二铵20公斤、尿素7.5-10公斤做底肥。追肥应根据苗情灵活掌握,一般壮苗田以起身末拔节期初为宜,亩追尿素总量13-15公斤。
4、浇水:保墒好的地块和半干旱地应发挥品种抗旱节水性能,浇好起身拔节和抽穗扬花两次关键水;一般地块应根据天气、苗情和土壤墒情科学确定浇水时期和次数。
5、除虫防病:播前进行种子包衣或用杀虫剂+杀菌剂混合拌种;小麦扬花后及时防治麦蚜,病害严重年份,用杀菌剂+杀虫剂混合叶面喷施,防治各种病害。